永春大事记(一)(隋唐五代宋589~1258)
来源:永春县志 2021-06-14 08:10:00

开皇九年(589)

划南安县西北二乡设置桃林场,治所在今桃场村〔按:现存永春旧县志均据明朝《一统志》、《八闽通志》认为桃林场建于隋,清乾隆间二次修《永春州志》均称“隋开皇九年,南安郡废,改晋安县为南安,以西北二乡置桃林场”;而《太平寰宇纪》和《读史方舆纪要》均以桃林场置于唐长庆二年(822);明万历《泉州府志》和清康熙《南安县志》则称桃林场建于唐宝历间(825—827)。三说不同,特并录于此。〕是年,隋灭陈。陈后主叔宝的儿子镜台率亲族和部属南奔,在桃林场的肥湖陈岩(今蓬壶仙洞)和慕仁里溪西(今石鼓乡)定居。  隋大业十三年(617)  僧思慧在魁星山下建灵感寺(已废)。

大中十三年(859)  盛均(有传)作《桃林场记》,是现存关于记述永春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唐中和五年  光启元年(885)  河南光州刺史王绪率兵南下福建,分兵戍守桃林场。  唐龙纪元年(889)  锦斗、肥湖、格头等地群众用手工生产的竹木器具供应市场。  唐代,桃林场土布被列为贡品。

后梁开平四年(910)  晚唐诗人韩偓自福州来桃林场,寓居两年多,现尚存有他在桃林场写的诗27首。  后唐长兴四年(933)  闽王延钧称帝,升桃林场为桃源县。  后晋天福三年(938)  闽王昶改桃源县为永春县。  后汉乾佑二年(949)  南唐李璟授留从效(留安人,有传)为清源军节度使。累封鄂国公、晋江王。他提倡对外贸易,陶瓷铜铁畅销外国。当时,永春的石鼓市(今属石鼓乡)和官田市(今属五里街镇)已成为永春、德化货物的集散地。  留从效嗣子居道,五代末曾经商至交趾(今越南),为最早到外国的永春商人(据《清源刘氏族谱》引《莆阳杂编》)。

  开宝元年(968)  在永春倚洋置冶铁场,采矿炼铁。  宋开宝二年(969)  知县林滂移建县署于大鹏山南,即今县府所在地。  宋开宝三年(970)  开凿马甲、山门、滑石、西涵四个险滩,晋江东溪从泉州至永春石鼓潭可通舟楫。  宋庆历元年(1041)  始建学宫于东渡桥(今东岳桥)西。  宋政和三年(1113)  魁星岩有一石水槽,上刻“政和三年”,为该岩现存最早遗物。  宋宣和八年(1126)  在城隍庙(1971年废)右前侧开凿玉井(在今百货公司内),为永春县城第一口水井。  南宋绍兴二年(1132)  建蓬壶壶口桥(1976年改建)和被称为天险的马跳高骞桥(1956年改建)。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  建岩峰院(在今达埔乡岩峰村)。  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  建云龙桥(1977年改建为永春大桥)。  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  建通仙桥(即今东关桥)。  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  永春农民武装起义,州将陈敏建碧溪寨(现属一都)、陈岩寨(现属蓬壶)与农民武装对抗。  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  理学家朱熹到永春岱山岩、大剧铺等地访问同年陈光、苏升。淳熙年间朱熹再游永春,与陈知柔(有传)讲学于环翠亭。在陈、朱的影响下,永春理学人才辈出,著名学者先后有黄维之、黄以翼、庄夏(有传)、陈易、卓琮等。  南宋开禧元年至三年(1205——1207)  在蓬壶马跳建陈岩上陂(又称黄佛圳),为永春最早的水利建设工程。  南宋绍定三年(1230)  汀州郡农民武装晏彪部进兵永春、德化,被招讨使陈□所败。  南宋淳祐元年(1241)  东洋(现属达埔)、蓬壶群众开始用铁沙炼铁。  南宋宝祐六年(1258)  十二月,永春农民武装打死二都隅总陈士英;第二年,进逼县城,打死十都隅总卓子信。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