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大事记(三)(清1646~1911)
来源:永春县志 2021-06-14 08:25:00

顺治三年(1646)  清将贝勒博洛进兵永春,知县唐朝卿迎降。贝勒委任颜上观为典史,代理县事。  是年,南安杜声闻率兵攻永春,打死防守官涂隆。  清顺治四年(1647)  八月,因知县潘际昌横征暴敛,永春人民奋起反抗,联合大田林良部众围攻县城,十二月初三日城破,杀潘际昌及训导胡万鉴。  清顺治五年(1648)  春,十九都农民陈邦哲率众起义,攻破湖洋堡与月城堡,没收豪绅财产散给农民。后邦哲兵败被捕,惨遭磔刑。  三月,大田曾省率众攻永春,杀死千总郑允志。八月,再次攻陷永春,至十一月为清将马梦隆击败。  四月,庠生杨为黻率抗清队伍攻漳平,杀死防守官张奇、卢泗等。  清顺治六年(1649)  林忠(县西双坑人)、林日胜(蓬壶人)各聚众数千响应郑成功抗清。  林忠与介福郑世雄、郑世英等聚众抗清,先后攻克永春、德化、尤溪、大田、永福(今永泰)等县部分地区,郑成功封林忠为平定伯。浙闽总督李率泰在其揭帖中称林忠“盘踞于万山叠岭之中,路通五府,梗化十年,与海逆相为表里”。顺治十四年八月,林忠兵败投降。  林日胜与其侄林兴珠聚众抗清,郑成功封日胜为伯爵,使统辖永春、德化、大田等十八寨抗清队伍。顺治十三年秋,兵败投降。后兴珠奉康熙帝命率福建藤牌兵在雅克萨反击沙俄侵略者,事详《林兴珠传》。  清顺治七年(1650)  八月,清将马得功率兵入永春,清乡烧杀。九月初一日,乘大雾围攻西卿寨,杀死陈氏一家100余口。初六日又攻入福鼎寨。  清顺治十年(1653)  十月廿八日,郑成功镇将黄恺率兵入永春,攻破伯兴寨,屠杀90多人,并掳人勒赎。黄恺后被郑成功处斩。  清顺治十三年(1656)  正月,大雪,低地积雪厚五尺。  清康熙元年(1662)  江姓群众在天湖山铅坑开采石灰矿。  清康熙十三年(1674)  正月,郑经部将薛进思进兵永春,知县武怡弃城逃跑,郑经委派郑时英为知县。蓬壶吕华据马跳对抗,相持三个月,后兵败被杀。  清康熙十五年(1676)  四月,全县洪水为灾,被淹死者无数。  清康熙十七年(1678)  七月,郑经部将刘国轩引兵入永春、德化。八月,清兵至始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  知县郑功勋聘漳浦蔡祚周和邑人宋祖墀重修《永春县志》。  清康熙五十年(1711)  大饥荒,粮商富户屯粮不出售。永春、德化联界地方,爆发以陈五显、张振、王富、苏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后在官兵四面合围下,先后归抚,被解送京师杀害,详见《军事志》。  清康熙六十年(1721)  五月,陈洛、郑坚聚众在天湖岩起义,以响应台湾朱一贵起义,陈、郑失败后被捕送省城杀害。  清雍正八年(1730)  续修《永春县志》(已佚)。  清雍正十二年(1734)  升永春县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两县。  清乾隆七年(1742)  大旱,三月至五月不雨,早稻歉收。  清乾隆十二年(1747)  在县城西修筑卫城坝(即西坝)。至十六年被洪水冲毁,二十年重修。  清乾隆十七年(1752)  建试院。  是年,城郊郑、陈两姓发生械斗,知州杜昌丁(有传)被停职听候参调。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知州杜昌丁聘永福人黄任编修《永春州志》。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建梅峰书院(今永春第一中学所在地)。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  重建文峰塔(今留安塔,原塔建于明初,万历二年被拆除)。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四月,桃溪洪水覆舟,溺死20多人。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  知州郑一崧聘颜□重修《永春州志》。  清嘉庆七年至十二年(1802—1807)  城郊周、郑、李、邱、蔡、刘等姓宗派械斗连年不休,受害家属纷纷上告。刚好举人刘启运赴试,清朝廷将其捕杀以平息械斗。  清道光九年(1829)  永春州人口118980户,506258人。其中永春有73764户,297341人。  清道光二十年(1840)  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永春民间出现用迷信形式戒除烟毒的活动,称为“拜仙伯”,用茶叶及中草药制成药水,饮用戒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  七月,城郊邱、郑等姓发生宗族械斗,烧毁很多民房。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丰山村陈应谋开始从马六甲为华侨捎带书信银钱回国(俗称“水客”)。  清咸丰三年(1853)  三月,州学训导翁宗琳奉命创办团练以防“会匪”。  四月,霞陵村武生林俊领导农民起义,先后破七县(德化、永安、大田、尤溪、沙县、永春、仙游),攻三府(兴化、泉州、延平),太平天国曾封林俊为烈王三千岁,事详《林俊传》。六月,练总邱公立诱捕林俊的父亲捷云,知州崔洲素与捷云有往来,怕被株连,杀捷云以灭口。  八月,林俊攻克永春州城,打死游击恒动、都司暨青云。  十一月,林俊大败清兵于虎豹关,打死游击王应选、都司苏起鳌。  十二月,林俊屯兵福鼎帽顶寨,总兵钟宝三率官兵5000人分三路围攻,不克。  清咸丰四年(1854)  三月,林俊率起义兵由帽顶寨转移至南安八都炉内乡。  是年,城郊姚、郑两姓发生宗族械斗,双方各死伤10余人。  清咸丰五年(1855)  六月,林俊在永春、南安交界的云峰山活动。十二月,清军前往“围剿”,血洗云峰村。  清咸丰十一年(1861)  旱、虫灾,大饥荒。代理知州陶绶锦下乡至西向,被村民击毙,事发后株累甚众。  是年,城郊各姓又发生宗族械斗。  清同治元年(1862)  建丰岑头街道。  清同治三年(1864)  刘光居与南安人谢险聚众据鹤山寨,活动于永春、德化、大田之间。知州周式濂用反间计诱杀刘光居,谢险走脱,至福州被杀。  清同治四年(1865)  在城隍庙东设立厘捐总局,征收“厘金”,激起民变。上场颜必魁带领民众进行抗捐斗争,纵火烧毁总局。闽浙总督左宗棠派兵备道朱明亮率“湘勇”入永“剿办”。八月十八日,“湘勇”围攻上场堡,杀戮数十人,堡被毁,上场、东山、社山、石鼓等村颜姓房屋被烧毁几尽。知州周式濂主张安抚,被革职,披枷带锁解送省城查办。  清同治六年(1867)  基督教传入永春,先后在湖洋和街尾新路头建立教堂。  清同治十二年(1873)  铅坑采石灰工人开始用无烟煤烧煅石灰。  清光绪三年(1877)  黄日兴在厦门开设民信局,是永春人经营的第一家侨汇业。  清光绪十四年(1888)  基督教英长老会在街尾租用民房开办永春医馆(十九年在真武殿购地建新医馆,二十一年建成迁入)。  清光绪十七年(1891)  知州刘朝缙因德化县爆发陈拱领导的农民抗盐税斗争被革职,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调兵“剿办”,在州城驻兵一营。  清光绪十八年(1892)  冬,大雪三日半,低地积雪二尺多。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城郊发现鼠疫。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夏秋之交,洪水成灾,仅湖洋济尾桥一带被漂流民房30余间。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基督教英长老会和永春旅外侨胞捐资创办育贤小学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1800)  大饥荒,陈旺与德化王寮昌准备聚众起义,事泄被害。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五月十日,基督教美以美会在五里街开办华美学堂(民国七年改称崇实中西学校)。  七月初七日,暴风雨,湖洋、高阳山洪暴发,漂走数十人,冲毁房屋数十间。  是年,在五里街吴厝宅(俗称六甲二)开办邮局。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在梅峰书院设立永春州中学堂。  是年,在旧学署内明伦堂开办官立小学堂(今桃城小学)。华侨捐资创办新智(在今儒林村)、文明(在今华岩村)等小学堂。  永春医馆购进10千瓦直流发电机一台,用8马力柴油机带动发电,供该馆照明及爱克斯光放射室用电。  清宣统三年(1911)  十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十一月,福建省参事兼闽南安抚使宋渊源(有传)带保安队回永春安抚,宣布永春光复。  是年,马来亚华侨颜穆闻(有传)投资银元3万多元,兴办北硿种植公司。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