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第一位进士——盛均
来源:永春发布 2021-06-15 10:05:00

盛均,字之才,生卒年不详,唐南安县桃林场(即永春县的前身,治所在今永春县石鼓镇桃场村)人。从小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与南安人傅荀(820—880)相友善。傅荀于会昌六年(846年)登进士第,为榜眼,曾任昭义军节度使。盛均则于大中十一年(857年)考中进士,成为永春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文声名震一时。当时有舍人皇甫焕,博学善辩,自认无人为其对手,每遇宴请宾客,常提出问题要人回答,客人多不能一一应答而退席,独盛均与他对答如流,时人称盛均是他的“劲敌”。皇甫焕也为之愕然,相知恨晚,引为至交,连语数日而不厌。盛均任至昭州刺史。昭州在今广西平乐一带,在盛均稍前,大诗人李商隐也担任过昭州刺史一职。    

盛均晚年归隐家乡永春,“筑别业乌石山下,今毗蓝岩即其地也”。毗蓝岩至今犹存,在桃城镇桃溪村。盛均去世后葬在“文章山苦菜垅”,即今岵山镇北溪村。“文章山”之得名,或与盛均葬于此有关吧?

唐初,盛氏先祖由江苏广陵(扬州)迁入永春,传至盛均中进士,破永春之“天荒”,所以盛均被奉为泉州地区盛氏的始祖。盛均之孙盛烈,据说曾任“会稽守”,“亦以文学显,相传威应侯庙碑其笔也”。永春盛氏曾一度兴盛,后遇暴雨洪水之灾而遭受重创。据民国《永春县志》载:“元至正九年七月庚寅(注:时间一说在元至正二年九月廿二日,新编《永春县志》采此说),永春大风雨,象山崩,民压死者甚众。按今治南有盛氏者,唐昭州刺史均之裔,相传原为大族,旁山而居,是夜水发山崩,被漂没者三千余人。自是溪流改道,而盛族亦微矣。”(另有一说是发生于明成化十八年的大雨灾。)现泉州盛氏主要分布于永春和南安,在永春主要聚居于桃城镇桃溪村、岵山镇铺上村,人口4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盛均和留从效(五代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都是永春值得骄傲的先贤,他们之间还有血亲关系。盛均的妹妹盛氏,嫁与留从效的祖父留环为妻,也就是留从效的祖母。盛均曾勉励留圭从科第进取,惜未遂其愿,清《永春州志》收录的《有宋太傅留公神道碑铭》有记述:“(留)环字明圭,任郴州军事判官,赠鸿胪卿。娶盛氏,赠汝南郡夫人。初,太夫人之兄盛均登第,寻牧昭州,累驰价,以科名见勉,因赴召辇下,未第。”    

盛均一生著述颇丰,有《盛昭州文集》。他认为白居易的《白氏六帖》(共三十卷,杂采各种成语、典故,供当时作文选录词藻之用)稍嫌疏略,乃广收经、史和诸子百家的精华,扩编为《盛氏十二帖》,颇为当时学者所称赞。可惜《盛昭州文集》和《盛氏十二帖》早就失传了,现在仅有《人旱解》《真龙对》《仲尼不历聘解》《送建安郡守之任序》等收录于北宋姚铉编选的《唐文粹》中,另有《桃林场记》,后并收录于清代董浩等编纂的《全唐文》中,幸得流传,使后人得睹吉光片羽。   明朝嘉靖年间林希元(同安人)修纂《永春县志》时有评述:“盛昭州生平无可考,所作《孔子不历聘解》等篇,其辞典,其论高,其味悠永,当在欧阳四门之列。但不经昌黎标榜,遂落漠于后世,兹则有遇有不遇也。据其孙烈《陈威应侯庙记》,均有《闽川》、《桃林》二记,则平生著述当不止此。惜散佚无存矣。其见于《唐文粹》仅数篇,予取而录之。”林希元称赞盛均的文字成就可与欧阳詹(泉州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相媲美,可惜未能象欧阳詹那样得到大文豪韩愈的揄扬而身后寂寞。   

清乾隆年间修纂《永春州志》的黄任(永泰人)在《桃源道中杂咏》诗中也感慨说:“桃源场记至今留,因读遗编识故邱。十二帖销无处问,只应低首盛昭州。”  

民国《永春县志》主纂者郑翘松认为盛均“文字是学孙樵、皇甫湜(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一辈,于造意炼句,极有工夫”。他的文章大多能针对当时流弊,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人云亦云。《仲尼不历聘解》解释孔子行事的意义,宣扬儒道,其余四篇的主旨都在政事风俗,表现强烈的治世之心。如《人旱解》一文,以某地久旱不雨,太守请“术人”祈雨,而旱情如故为背景,论道:旱有“天旱”“国旱”和“人旱”三种,所谓“人旱”即“邦毁其政,吏贼其行,千里人心,燥不为阴”,欲治此旱,须“求诸政,政清而俗阜”,今“邦守不清其政而逮龙货雨,是犹乘辇适海、豢羊望翼,于何可冀乎?”强调旱灾的人为因素,讥切时政,闪烁着真知灼见。《真龙对》采用主客问答的体裁,犹可见盛均与皇甫焕答辩之风采。《桃林场记》则是永春县风土人情的最早著述。

盛均既开永春科第之先,也开了永春人文蔚起之第一章。民国《永春县志》说:“永春自盛刺史均以敏瞻雄一时,继其后者代有闻人。” 到了宋代,永春“文风甲于七邑,儒硕彬彬”,“衣冠文物,俪比大邦,诗书弦诵之声不绝”,这些都离不开盛均首开文风之功。  

作者: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