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地情文献——《桃林场记》
来源:永春发布 2021-06-15 10:35:00

永春现存最早的地情文献是晚唐盛均的《桃林场记》,该文献作于大中十三年(859年)。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收录其文如下:“唐武宗二年,余还斯境。其场由西十里,右肋精庐,前距危岫,形拘势促,不似公门。故其人轻而险,其官屑而残。时非厌迁,殆有数也。今己卯年,觐季父于此,视廛里若巨邑,览风物如大邦。鳞鳞然廨宇之罗,霭霭然烟火之邦。一派趋碧,群峰走青。横飞而野鹤冲陂,旷望而晴郊远去。是以俗阜家泰,官清吏闲。凌晨而舟车竞来,度日而笙歌不散。故知兴废有时,吉凶有地。不然,何劳于旧宇,而逸于新亭耶?吾友王颛,字还古,莺泊未迁,禄为亲屈,莫邪曾试,犀象无全。是年冬,枉车再至,盖有为也。先是知子谋展觐视,骤谒帘帏,去才旬月,归谐素志。知还古不日青云,暂适我愿耳。岂期其创造雉蝶虹桥,如遇武陵鸡犬桑麻之盛耶?是亦斯场人士之所愿也。”  

此文在《全唐文》763卷中亦有收录,文字大致相同。但文章最后二句,《全唐文》所录为:“徒服其所刊,变风易俗。尝闻期月之内,变为大县乎!是亦斯场人士之所愿也。其它故事,前记已详。其或加予,未可无述。”  桃林场为永春最早的行政建制,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魁星岩山麓。其始置时间,一说在隋朝开皇九年(589年),一说在唐朝长庆二年(822年),一说在唐宝历间(825—827年)。《桃林场记》作于“己卯年”冬,即为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时正是作者盛均登进士的第三年。桃林场始置时间若依后二说,则距此记写作时间亦不过早30多年。  

该记开头提到的“唐武宗二年”即公元842年,按其语意,作者当时应是外出游历后回到家乡,所见之景“形拘势促”,未能如意。而当他于十七年后再回到桃林场时,让他惊喜的是,这里已呈现出“视廛里若巨邑,览风物如大邦”“鳞鳞然廨宇之罗,霭霭然烟火之邦”“凌晨而舟车竞来,度日而笙歌不散”的一派繁华景象。从“鳞鳞然廨宇之罗,霭霭然烟火之邦”可知当时桃林场人烟辐辏,甚至已商肆林立;从“凌晨而舟车竞来”可知当时交通已较便利,商贸往来增多,经济发展较快;从“度日而笙歌不散”可知当时的人们有较丰富的娱乐生活。而 “度日而笙歌不散”此句后来也常被文史研究者引为泉州南音悠久历史的一个佐证资料。

该文写作当时已是晚唐时期,北方久陷“藩镇割据”之乱,距离王仙芝、黄巢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也只有十五年,国势大衰,而在南方这一偏僻安稳之地,却隐隐仍有大唐兴盛之气象。描绘桃溪两岸风光的“一派趋碧,群峰走青,横飞而野鹤冲陂,旷望而晴郊远去”之句,又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令人神往向之。千年而下,永春风光依稀不变,让我们感觉是如此亲切!  盛均称赞当时桃林场的繁华,是在他的好友、桃林场场长王颛的辛勤治理下取得的。作为永春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姓名记载的地方长官,王颛空负才华,谋求升迁而未得,再回到桃林场任场长,盛均安慰他会“不日青云”。  

《桃林场记》最后数句,依《州志》引文之意,是期望王颛“创造雉蝶虹桥”,将家乡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依《全唐文》引文之意,“尝闻期月之内变为大县乎”,则是桃林场当时已渐具规模,希望不久升格为大县,表达了盛均和桃林场民众强烈的共同呼声。当然,这一心愿是一直到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才得以实现,当时因为境内“峰峦特秀,林壑茂美,一水回旋,粼粼浅碧,过者如入武陵深处”,升置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因为县境之东有乐山,草木繁茂,四季皆春,改称永春县。  千年之前的《桃林场记》是最早描述永春风土人情的文学作品,又具有很高的地情史料价值,为我们想象千年前的桃源风貌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作者: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