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兵者,随其风土所长应募,调佐军旅缓急……泉州永春人善技击,正统间,郭荣六者破沙尤贼有功。”这是《明史》卷91兵志中的一段记载。
永春是著名的白鹤拳之乡,但白鹤拳只能追溯到清朝初年。实际上永春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五代就出过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武昌节度使林仁肇等骁勇善战的著名武将,千年以来习武之风相沿不辍。到了明代,永春武术发展到一个影响深远的鼎盛时期,从而能够在官修正史上留下“永春人善技击”的珍贵记载,这也是永春武术的第一次扬名。
明代永春武术的迅速发展与成熟,与生活于明正统年间的郭荣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郭荣六是横口乡人,居于覆鼎山下。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载:“覆鼎山:……明郭荣六居此。”民国《永春县志》载:郭荣六“名弗传,荣六行也,生于民苏里福鼎山”。横口乡境内山高坳深,地势险要,其中尤以鼎山(又名覆鼎山、福鼎山)最为险峻,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郭荣六之后,清初的林日胜和林兴珠、清后期的林俊,都曾在此据寨抗清;1929年8月,朱德同志率红四军出击闽中,在横口驻扎六天)。这里险恶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郭荣六刚强好武的性格。据福鼎郭氏族谱记载郭荣六“家素殷厚,少修举子业,及长,智勇绝伦,又好施与,结纳贤豪”,《永春州志》记载郭荣六“智勇绝伦,少习兵法”。
关于郭荣六学习武术和兵法,族谱中还留下一段颇具神秘传奇色彩的记载:有一外地老者前往依附郭荣六,郭荣六见其相貌非凡,优礼待之。老者七十大寿时,郭荣六设酒筵以贺,老者“酒酣勃然曰:‘公以我为何如人也?’公(指郭荣六)曰:‘善人也。’对曰:‘非也!予尝于广东倡乱,攻破广州省城。不期为朝廷所败,以至于此。今将毙矣,感公厚恩,愧无以报,愿以兵法武艺传公。’公亦不辞。”此说郭荣六得到曾在广东造反的老人亲传武艺,这在地方志中找不到可以印证的记载,是否属实,已难稽考,但后来郭荣六恃其武艺助明朝官军剿除“乱寇”,却可说是一种反讽。
族谱中又记“适家傭姓陈者,见而喜之,求与公同学,公许之。客遂谓公曰:‘此人膂力过人,瞻视不正,他年必为乱,愿尽教公以收之之术。’”邓茂七起义爆发后,“傭者变名陈敬德,果入茂七之党,能以手掣牛牯角,不能退亦不能遂,俗号为‘牛牯贼’,统贼万余,寇大田、德化等处,官兵莫之抗,自夸天下无敌,惟福鼎郭荣六与我颇称对手。”谱中提到统兵攻打永春的邓茂七军中名将陈敬德与郭荣六有一段颇深的渊源,此亦于其它史料无证,可能只是乡里传说。
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年)四月,因不堪忍受地主阶层的贪婪剥削,邓茂七在闽北沙县首举义旗,登高一呼,“凡远近至者,皆附其党”。起义军很快就建立了政权,邓茂七自称“铲平王”,各地农民纷纷响应,最多时起义军人数达八十万人,“控制八闽”,三省震动,形成了明朝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当时永春蓬壶的乡绅尤麟儿眼见四方不宁,心怀忧惧,为求应变保全,积极备战,“拣其子弟及乡之骁勇百余人,聘公(郭荣六)教以攻刺之法,咸有成”,这是永春人形成普遍练武之风的首次记载。
后邓茂七亲率主力攻打延平府(今南平),而命部将陈敬德、吴都总另率一部分起义军攻打沿海重镇泉州。起义军从尤溪出发,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据德化县治,“烧毁公廨,结寨山谷,远近闻风附降”(德化旧志)。接着从永春和德化交界的天马格至苏坑隘一带挺进永春,却遭到了郭荣六率领的“乡兵”的顽固抵抗。在陈敬德率领的起义军逼近永春时,尤麟儿率众筑寨,守于白鹳山。白鹳寨在今蓬壶观山,峻峭壁立,崖石环障,清泉四出,纵横各一里许,正处永春腹地,挡住了起义军的去路。陈敬德“聚众数千,攻白鹳,气张甚,谓必克”。郭荣六引精兵迎击,大败起义军。混战中郭荣六为流矢所中,部下将他用担架抬回。起义军以为郭荣六已死,复整兵攻寨。郭荣六裹疮督战,奋勇的气概亦震慑了起义军。起义军眼见攻寨不利,遂回师转而进击永春县治(当时永春没有城围),烧毁公堂。当年八月,郭荣六率乡兵帮助官兵攻击驻在小姑(今岵山)的起义军,双方伤亡惨重,“聚尸如阜,川流尽血者旬日”。郭荣六后又攻破起义军在南安上塔的堡垒,“前后凡十八战,皆捷”。陈敬德率起义军虽沿途受创,但仍顽强地向泉州挺进,打死泉州知府熊尚初。正统十四年(1149年)春,起义军入同安,不久向漳州、龙岩开拔,进入广东。
在明朝官方军队面对农民起义军而疲于奔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郭荣六率地方武装“乡兵”助其围剿起义军,所以《明史》特别留下一笔:“郭荣六者破沙尤贼(指邓茂七起义军)有功”。郭荣六之子郭景二,在弘治五年(1492年)阻击过进犯永春的漳平温文进起义军,正德元年(1506年)又阻击进犯永春的广东义军,战死。到了嘉靖年间,永春地方官员在五里街儒林建义烈祠,郭荣六、郭景二父子得以同享祭祀。
正是由于有郭荣六习武从戎的榜样,极大地带动了永春武风的迅速发展。福鼎郭氏族谱载:“缘是永春家习武艺,蓬壶骁勇,闻于七邑,皆公(指郭荣六)之教也。由正德至嘉靖,流贼连发,战死者接踵,其功绩载在府志县志,尤为详悉。”清乾隆《永春州志》载:“蓬壶、覆鼎以西,多尚武节,劲悍绝人,居若处女,遇患难提戈赴斗,有燕赵风。”蓬壶、覆鼎正是郭荣六传播武艺的两个主要地方。由此可见郭荣六对永春尚武之风(即《明史》所言“永春人善技击”)和剽悍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可说是永春乃至福建地方军事史、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正是在明代形成如此浓烈的习武氛围,才为清初方七娘在永春广泛传播白鹤拳培育了良好的土壤。
作者:林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