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陵溪,“海上丝绸之路”在此起航
来源:永春发布 2021-06-16 08:15:00

核心提示:

霞陵溪,从吾峰到五里街,汇入永春母亲河桃溪。静静流淌的霞陵溪,蕴育着千年的人文历史。据考,三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溪上的一座座古桥,溪旁的古道、古港、古牌坊,流水不止,三龟留名,还有朱熹的《宿大剧铺》、林俊不屈的身影、梁氏兄弟的情怀,无不散发着霞陵溪的文化底蕴与生命魅力……  

谈起霞陵溪,应该从霞陵的得名说起,它有两种说法:

一是“霞陵”旧时也作“遐龄”,明清至民国曾设遐龄乡,其范围包括现五里街镇埔头、高垅等村。这里是林姓聚居地,其修纂于民国年间的《遐龄林氏族谱》序言说:“出永春西郭五里许,有乡曰遐龄,山环水曲,土沃畴平。”“遐龄”意即高龄、高寿,寄托了民众祈求平安长寿的朴素愿望。

一是“霞陵”由山得名。埔头村内有霞陵山,清乾隆年间《永春州志》即收录了一首林鸿俊写的诗《霞陵山》,其中有句“丛林晓树森千枝,冠岭晴霞光万里”,夸张地描绘了此山彩霞映射、光照万里的美景。

霞陵溪流域的五里街、吾峰均是千年古镇,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底蕴。1956年7月,厦门大学考古实习队在霞陵山一带发现许多商周时期的陶片和石器,证明这里早在三千年前即有人类活动。古时永春通往德化的一条重要通道,即由五里街,穿行吾峰,而后越过虎豹关。作为永德两县的交通要塞,宋代在今吾峰镇吾中村设立驿站,即剧头铺(又称大剧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永春前往德化,夜宿剧头铺,并留题《宿大剧铺》诗。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永春知州郑一崧到剧头铺,大书朱熹之诗于石碑上,并建谷音亭。

在霞陵溪上,始建于宋代的桥梁即有龟龙桥、通德桥、云津桥、龙津桥等,始建于元代的有剧头桥、御史桥等。从宋代到民国,五里街、吾峰成为泉州沿海通向闽中西内陆的重要中转站,形成繁华的集镇。鼎盛时期,每日商旅行人络绎不绝地从永德古道的青石路面上走过,挑夫们挑着闽中西地区的瓷器、红菇、香菇、笋干、纸品、桐油、木炭等,经此到五里街许港,装船顺流而下,直抵南安、泉州,有的再装上泊于泉州港口的远洋船舶,走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漫漫旅程;沿海的棉布、鱼虾等手工业品和海产品,亦经于此源源不绝地运往内陆。霞陵溪许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的内地首站码头。

古代牌坊保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但在霞陵溪流域仍有两座,一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节孝”坊,在吾峰镇侯龙村,一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贞寿之门”,在五里街镇高垅村。

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在霞陵溪流域就有不少龟文化的具体展现。吾峰和高垅的得名均与龟有关。吾峰旧有民谚“三龟并排走,铜锣把水口”,其中“三龟”指枣岭村龟仔寨、吾中村茂林山和吾西村大宫山,三山如龟,首尾相望,竞走溪边。古时因龟鳌同类,以鳌为雅,故称此地为“鳌头”,后称“鳌峰”,由此衍生出鳌边、鳌东、鳌中、鳌西、鳌顶等地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推行简体字,取方言谐音,“鳌峰”改称“吾峰”。枣岭村的通德桥,其桥墩建于形似龟的巨石上,民间就有传说此石原系活龟。五里街高垅村旧称“龟龙”,因境内有龟山、龙山隔溪相望而得名,后转称高龙、高垅。

从霞陵溪流域走出许多英贤俊杰,如清代农民起义领袖林俊、民国永春县长林子鳌、泉州第一位革命烈士张大宣、现当代著名侨领林光挺、梁披云、原广东省长梁灵光、“永春陈嘉庚”梁良斗等。埔头林氏在清代出过武进士2名,武举人19名(包括1名武解元),是永春武风兴盛的一个缩影。

作者: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