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永不开市”漫谈(下)
来源:永春发布 2021-06-16 09:30:00

赤水:“无永不开市”的发轫

永春“先辈多经商本省上下游各县”,他们沿着山路和水路,四处寻找商机,在立足之地形成集市,也就有了最早的“无永不开市”。这其中又以德化县赤水街最为典型。

赤水街,又名锦水街,位于德化县城西北33公里处,戴云山和九仙山之麓,海拔970米,常年云遮雾绕,人称“雾都”、“天街”,是德化县通往闽西、闽中的必经要道。赤水街市曾是德化县除县城以外最大的乡村集市。明清时代,商业贸易已有相当规模。民国年间,这里有德化“小上海”之称,其商贸一度甚至与德化县城不相上下,大小商号不下百家,南来北往商贾云集。每日出入货物不计其数,本地土产瓷、纸、铁、米、大木、枋、板、茶、笋、棕、油,逐日有上千担,四五百米长的街市上,旅馆客栈共有数十间,市面甚是繁华。广东、江西邻省来贸易亦是不少,人众往来,络绎不绝。福建省内的永春、南安、大田、尤溪、永安、漳平、沙县、顺昌等地的商贩,更是纷纷到此交易土特产和舶来货。许多客商索性在此定居,其中尤以永春籍居多,永春籍商号不下百家,举足轻重,遂有“无永不开市”(“无永不成市”)之说。

1990年《德化文史资料》第11辑刊载徐艺星整理的《赤水街》一文,提到:“清初的赤水街,商业贸易已具相当规模。不少外地商贾还择此定居,开店当坐商。其中以永春籍居多,还设立了永春会馆。因永春籍商人在赤水街商业贸易举足轻重,故后来有‘无永春不开市’之说。永春人最早来此开店经商的是达埔颜氏,极盛时期号称‘颜半街’。现在许多赤水街居民仍自称原籍永春。”2008年《德化文史资料》第28辑刊载《德化南音》一文,也提到:“赤水街也是南音弦管兴盛之地。俗语说‘无永不成市’,赤水街商人大部分是永春人,于明清时代入赤水格经商。清至民国,弦管名师设馆传艺的有林庶烟、李言先、潘诗渡、林纪宾等人,学就吹奏成为能手的有潘世茂、刘晋兴、吴明玉、李于清、王维岳、许大华、黄秀茂(擅长唢呐)、江恒祖、李丁坤等多人,丝竹之音萦绕市肆。”

现在许多老赤水街市民仍自称祖籍是永春达埔、蓬壶。举一些例子就可窥见一斑:永春著名的“一乡三侨领”之一的颜子俊,是达埔达中人,少年时曾到赤水一位乡亲所开的小店当店员。香港著名实业家颜纯炯、颜宝铃兄妹,出生于赤水,其祖籍也是永春达埔。永春白鹤拳一代宗师潘孝德出生于赤水,其曾祖父潘心德从永春达埔徙居赤水街,经营豆腐小手工业及土纸类小土产。潘孝德在赤水一直生活到48岁,为躲避匪乱才迁居永春五里街。解放后,时局太平,潘孝德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到赤水街避暑、疗养。

赤水仅仅是永春商人履足的一个点。省内的福州、泉州、厦门、大田、尤溪、永安、宁化、沙县、建阳、建瓯、顺昌、崇安、福鼎,省外的上海、浙江、广东、台湾、香港、澳门……无不留下永春商人拼搏的身影。在永春众多的各姓族谱中,留下了大量商人贸易远方的点滴记载。以吾峰镇枣岭村林氏为例,该族人口到民国年间才500人左右,族谱中也记载了明清时期有不少族人从商:五世林秋明(?—1628),“善于经商”,“徙于德邑(德化)”;六世林茂树(1603—1691),“幼时曾读诗书,家贫,年十六经营远方”;七世林日炜(1614—1665),“出贾他乡,途中曾拾遗银送还失主”;八世林维程(1683—1773),“当其壮也,经营贸贾,几无旷日”;八世林维周(1687—1733),“幼承父命读书,因身为长子,家所重用,是以辍业,藉鱼盐为生计”;八世林维禅(1675—?),“康熙卅七年戊寅(1698)八月十六日别家往台湾生理,后竟漂没无归”;九世林嘉定(1716—1770),“乾隆十五年(1750)外出到福鼎县白琳街开张药室”;九世林嘉师,“力于耕田,勤于经商,毫非不染,勤俭而营家”;十世林廷妙(1730—1800),“壮时往大田生理,遂葬大田卅一都”;十世林廷彪(生卒不详),“壮时往福州生理,在福州别世”;十世林廷帝(1738—1787),“壮时往福州墩尾生理,遂殁于此”;十一世林光权(1771—1818),“壮时往延平生理,殁于此地,遂葬延平府上坑乡”(“生理”,即闽南语做生意)……他们只是永春商人群体中默默无闻的一员。

外出经商的永春人要在异地立足,长途跋涉,白手起家,尝尽辛酸。如《桃源潘氏族谱》在其族人潘世嘉纪实中说:“父贾于延平之尤邑,道阻且长,跋涉维艰。公(潘世嘉)年才十二,虑父老而弱,奋然往尤代父劳,综理账务,朝夕承欢,不敢稍懈。”《桃源大卿林氏族谱》在其族人林士倡纪实中说:“自少随父往台,甘苦备尝。”

善拼敢赢的永春人在外地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正如李汉青所言,永春商人“多能以机智勤谨取胜,用执当地商界牛耳”。以德化为例,“城关商户,永春人开设不少,特别是一些大商户,基本是永春人。在历届商会长竞选时,永春籍商户是举足轻重的。”(见1985年《德化文史资料》第5辑《德化县商会沿革》)民国年间,担任过德化县商会会长的永春商人有黄廷辉(1937—1942年连任两届,主营绸布),潘丕显(1946—1949任,主营中药)。另据《桃源潘氏族谱》记载,该族潘世祥(1898—?),“曾任大田县商会长、大田县参议员”;潘嗣秀(1890—1929),往尤溪经商,“操奇握赢,规模日宏”,“历任尤邑商会长”。永春人在德化、大田、尤溪的县商会担任会长,如果没有“无永不开市”的强大根基,如何能够立足?

在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兴堂以其宏丽的建筑风格而为越来越多人所熟知。其原来的主人李武宗就曾远到上海经商。福兴堂有一副石柱联镌刻着“家世本经商敢侈陈射虎南山钓鳌东海”,明确显露自己商人的身份,这在闽南各古大厝中是极为罕见的。

据县委统战部介绍,永春现有11个异地商会,包括深圳、上海、厦门、泉州、三明、永安、大田、宁化、福州、广州、东莞,不少就是近现代永春商人经商的传统地域,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更广泛的分布。

南洋:“无永不开市”的辉煌

永春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华侨历史源远流长。1937年7月10日《崇道报》报道:永春“民众多数出洋谋生,几占全县人口三分之一(全县人口廿余万),本年来出洋者尤多,统计半年来出洋约有五六千人”。据2006年全县范围侨情调查统计,永春县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为120万人,是本土人口的两倍多,分布于世界五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

永春人民富有开拓创业精神。在很早以前,永春人就开始走出大山,面向外面的世界。早在五代时,永春人留从效任南唐清源军节度使, 在“五代十国乱纷纷”的乱世中,创造了泉州港繁荣的奇迹,为其成为海丝起点做出巨大贡献。“东飘西泊年复年,苦雨凄风路几千。”(梁披云《番客谣》)千年来,尤其是近现代,有大批的永春人背井离乡,渡洋谋生,到侨居地后,初当苦力,继则垦荒种植,或经营商贩,创办工业,历尽艰苦,建家立业。他们谋食异邦,竭尽全力,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永春会馆内有一方清光绪三年(1876年)镌立的《修馆碑记》,说:“我等籍隶桃源(注:永春旧称),桴浮烟海。后之寻踪继至者,既待渡而问津;引类前来者,更摩肩而接踵。或远方服贾,来往懋迁;或闹市通财,循环贸易;或则占大有而叶丰亨,在此宜其家室;或则率同人而偕萃聚居,然翕如弟兄。衣冠齐整,迥殊外国规模;第宅辉煌,宛有中华气象。此固吾人之庆,亦吾永之光也。”李汉青《永春人海外拓殖志》赞云:“我永春同乡多居郊野,手胼足胝,开辟草莱,驱除毒蛇猛兽,以事种植生产,谓为‘无永不开荒’,亦非过奖。君不见新马各地橡胶公会,我永人往往居重要职位,可推想而知之矣。”民国《永春县志》说:“自华洋交通以来,永人在英荷各属以商起家者甚众,咸(丰)同(治)之间,丰山乡陈氏最有名,其致富在李清渊、林明前,而仙岭沈愈及子景昆、松茂在荷属加剌巴相继为甲必丹,亦颇为时所称。”1975年《马六甲永春会馆重修百周年纪念特刊》刊载时任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主席、丹斯里李延年的献词:“永春民风淳朴……邑人多薰陶礼乐文章,名列儒林,更赋胸襟,志怀宗悫,破浪乘风,志在鹏摶,相继梯航南殖于古城(指马六甲),初为羁旅,后营商贾,或拓疆奋展,岁月沧桑,继而人丁蕃衍,商贾林立,誉满商场,橡园遍布,展创新猷。”该刊还登有马六甲永春会馆监察主席赵敦伟《百周年纪念刊编纂缘起》说:“我永春人之远渡重洋,历时匪暂,百十年来,英荷法泰美各属代有闻人,由胼手胝足而拥资千百万,致通显,成巨族,无地蔑有。其始固孑然一身,终则食指千百,苟非有大过人之才智,最刻苦之经营,何以致此?”时任台北市永春同乡会理事长的余超英在贺词中也说:“吾永先贤,远虑深谋,海表开市,首推呷州(即马六甲)。”前贤的点滴记载,正可作为“无永不开市”的注脚。

永春华侨为侨居地的开发和建设,付出了艰辛汗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使“无永不开市”一语在这里得到了最辉煌的体现。笔者从县档案馆查找到1963年5月2日县侨联的汇报材料《永春县侨联如何开展国外工作》,提到:“永春县是福建的重要侨乡之一,旅居在国外的华侨达二十多万人,以侨居星马为最多,有二十万人左右,因此有‘无永不开埠’之称誉;其次印尼约三万人;菲律宾、北婆罗洲、越南、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日本等地也有永春华侨。”可见“无永不开市”在南洋也曾被称为“无永不开埠”。

在马来西亚,大小市镇都有永春籍华侨定居其间。早在清乾隆年间(十八世纪中叶),永春丰山人陈臣留就率领族亲百余人在马来亚的马六甲开荒种植,嗣后永春人相继到了马六甲。200多年间,居留马六甲的永春华侨和华裔发展到6万余人。据马六甲永春会馆主席林源瑞先生介绍:“早期有‘无永不成市’的说法,有永春人的地方,市场就会热起来。麻坡、东甲、昔加末等,永春人大多是小园主。”在马六甲的会馆中,只有永春会馆名下有两所学校,即1922年创办的育民小学校、1947年创办的育民中学。更早期的时候,永春会馆还有丰顺义学。永春人对这些自己创办的学校出钱出力,无论是建筑费还是活动经费,都由永春人所筹募。位于马六甲庙堂街的青云亭是马六甲最古老的华人寺庙,也是马六甲市唐人街的标志性建筑。1824年,英国人占领马六甲,不久在当地废除甲必丹制度,马六甲华人于是推举侨领出任青云亭亭主,以代替原来的甲必丹。从此青云亭亭主取代甲必丹成为华人社会的领袖,青云亭则变成一种特殊的华人自治机构并发展成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云亭亭主制度持续了近百年之久,先后共有六位华人出任亭主,其中第三至第六任(1847—1915年)亭主分别为陈金声、陈明水(陈金声之子)、陈明若(陈明水之弟)、陈若淮(陈明水之子),是来自同一家庭的永春人。

此外,清朝末年,永春霞陵人林明(1869—1907),“壮年游英属之马来半岛,冒险入关丹。地初开,巫族土人屡为梗,弗恤也。尝于所营锡矿地左近大树上刻‘林明’两字,后人当其地立市,即以其名名之。”民国《桃源遐龄林氏族谱》有赞:“远适异国,冒险经营。大兴宝藏,有志竟成。迄今市镇,以君名名。百世之下,问孰与争?”现在林明镇是马来西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该镇有一座林明山,是西马半岛观云海看日出的圣地。永春湖洋人刘筑侯(1866—1922)在马来亚的麻坡带领乡亲建立大规模的橡胶园,曾控制半个麻坡的橡胶业;永春东门人郑成快(1873-1929)带领乡亲在马来亚柔佛州的纳美士开辟橡胶园七千余英亩,被推为柔佛东部丰盛港港主;永春东山人颜克奇,弱冠到马来亚马冬、马甲等地为佣工,稍有积蓄,即购山地垦荒种植木茹、树胶,逐渐发展至千亩以上。此外,清光绪三年(1877年),永春人林庆吉第一个乘船到达印尼的勿里洞,当时该地巨蟒猛兽出没为患,林庆吉历尽艰难率领闽粤侨胞斩荆棘,辟草莱,开采锡矿,使本是荒岛的勿里洞逐渐发展成为有10万人口的市镇。永春城郊人邱文尧也在印尼安汶附近的西兰大山开荒种植树胶。上举数例即可见永春华侨在南洋各属开发时间之早,分布地域之广。

永春华侨的英名也因其卓著贡献而被侨居地所铭记。在新加坡,有陈金声(1805—1864,陈臣留之孙)独资捐建并命名的“金声路”、“金声桥”。1882年,新加坡还建造一座陈金声喷泉塔,藉以表彰他的功绩。此外还有纪念陈若锦(1859—1917,陈金声之孙)的“若锦街”,纪念李浚源(1868—1924,新加坡实得力轮船有限公司和南英保险有限公司董事、华侨银行董事长)的“浚源街”。在菲律宾宿务市,有专门为著名实业家周卿云(1897—1990)命名的“周氏街”。在马来西亚,除了前面提到的以林明命名的“林明镇”外,在峇株巴辖有纪念刘章僻的“刘僻路”。

在马来西亚还有一句“一桌永春人,半个吉隆坡”的俚语,说的就是10个永春人——李深静、陈志远、陈志成、林维德、陈振南、黄永欣、黄振秀、李延年、郑棣、洪玉练,他们的地产、胶园占半个吉隆坡地皮。此外值得一提的还有新加坡现任总统陈庆炎,是陈金声的外玄孙女之子,即第六代后人;吴作栋是继李光耀之后的新加坡第二任总理。

与“无永不开市”相对应的,海外永春各类宗乡社团组织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经过发展和演变,现有110个,其中乡会社团54个、宗亲社团41个、行业及其他社团15个。其中马六甲永春会馆成立于1800年,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华人地缘社团之一。1993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全世界永春人的联系与团结,加强各地经济合作、信息交流及发展友好交往,在马来西亚永春联合会倡议下,成立“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现发展到由8个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台北、菲律宾、香港、印尼、泰国、澳门)的永春社团参与轮值,每两年举行一次会员代表大会。2015年3月举行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34个国家和地区有董事,董事成员480名。

永春华侨身居海外,情系桑梓,一有粒积,便以服务桑梓为己任,为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而慷慨解囊,当仁不让,做出了重大贡献。

“无永不开市”,短短五字,蕴含了永春人骨子里流淌的商业基因密码,诠释了永春精神,浓缩了一部艰辛而辉煌的永春华侨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无永不开市”传奇历史的海内外永春人,必将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做出更加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作者: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