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夹登龙堂:凝聚着华侨的爱国爱乡情怀
来源:桃源乡讯 2021-06-23 09:05:00

永春县是著名侨乡,素有“千年出洋史、无永不开市”美誉,早在五代后周时期就有商人远赴东南亚经商,现有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12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7个国家和地区。这些永春侨亲在外赚到钱后就回到家乡,建房修路。而他们建造的房子多为闽南传统的红砖古厝。这些红砖乌瓦的房子也成为他们乡愁的寄托。

在仙夹镇龙美村的岭头角落,就有这么一栋二层楼的闽南传统风格的红砖古厝,楼名为“登龙堂”。古厝前面有个宽大的庭院,楼屋格局对称,左右两侧各建有一个隆起的屋顶,为火焰山墙。楼上楼下两侧各有一个大的石头窗户。

走近古厝一看,一楼大门上面写有“汾阳衍派”,让人知道这是当地的大姓——郭姓的族人。二楼大门上面写有“登龙堂”三个大字。

初看这古厝,感觉没有什么特别的。然而仔细一看,确实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一楼大门两边也各有一个石结构的窗户,但是引人注意的还是窗户上面的两幅字,右边一幅写有“保家卫国”四个大字,左边一幅是“争取和平”。而在二楼的厅堂上,两边各写着“国富”“民强”鎏金红底大字。想不到房子还有这么有意义的标记。这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便想方设法联系到了在香港居住的古厝的主人陈素琴女士。

据她介绍,该古厝大约于1948年动工建设,1949年落成,为二层土墙结构。“家公郭良降大约十一二岁时就去马来西亚谋生,做了点小生意,赚到点钱,就回来建造了这栋房屋。” 陈素琴说,当年建造很费功夫,红砖、瓦片都是需要人工去南安的诗山去挑来的。当时家族男丁都漂洋过海去马来西亚谋生,虽然建房屋的钱是她家公带来的,但主持家里大局的是她的祖母和婆婆等人。“之所以涂写这两幅字,想来是因为家族人受尽旧社会的欺凌,在无助中渴望新中国的到来,希望有和平的日子,才能保家卫国。族人的用心可谓良苦。”

在外永春乡亲虽然身处海外,他们还积极回乡投资兴业,带动家乡人就业。“先生在世,对家乡其实都很热心。”陈素琴介绍,后来他们一家申请居住在香港。1978年,她的爱人郭维怀回乡在永春县城开办了一家制衣厂。后来,他又回仙夹龙美村开办了一家米粉厂。1982年郭维怀和另外一位乡贤陈东升共同为仙夹镇政府捐赠了一辆12座丰田小车。“能为家乡的人安排一点出路,我们也感到荣幸和自豪。”

一座古厝确实浓缩了在外永春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他们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酝酿了古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爱国爱乡底蕴。

“我有时会带孙女回乡,看看家乡的景色,感受家乡的每一次变化。” 陈素琴说,只要家乡有需要,她都会尽力帮忙。“去年,我们家族还一起捐赠东关镇外碧村的福建永春乡土记忆馆梳妆盒1个、铜烛台1对、铜熨斗1个、藤箱子1个、清代民国文书等。”

 □ 通讯员 姚德纯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