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发现一方清初石刻 力证泉州确有过少林寺
来源:泉州晚报 2021-07-15 17:00:34

清初的墓志铭

泉州网-泉州晚报讯 (记者 林耀平) 长期以来,泉州少林寺多见于地方文献记载或民间相传,苦少实物见证其存在。日前,永春石鼓镇出土一方墓塔铭,上面两处镌刻有“少林寺”字样,有力佐证了南少林在泉州的一段辉煌历史。

该墓塔铭标题为《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是永春县石鼓镇桃场村民颜文权在当地狮寨山整理山地时,从一座已被盗挖的古墓里发现的。据文物工作者考证,墓塔铭是墓主人铁山和尚在圆寂前为自己和徒弟卓天合葬墓所作,详述了师徒二人出家、修习、弘法的过程,撰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刻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铁山和尚在铭中讲述自己选择舍利塔址时说:“择吉于少林寺之麓,坐壬揖丙(即坐北朝南)”;在全文之后的一首偈语里又写道:“少林寺畔有高冈,窣堵(即浮屠,舍利塔)轩峙自朝阳”。也就是说,铁山和尚所选的墓址,是以当年的“少林寺”为参照地标的。

那么,这个“少林寺”在哪呢?据考古工作者现场踏勘,铁山和尚墓上方约200米现存一处荒废多年的寺院旧址,废寺名“星岩”,背依狮寨山,向南俯瞰永春岵山和南安诗山镇,星岩极可能就是永春少林寺。

永春又怎么会有少林寺呢?原来,从唐迄清,泉州少林寺历经三兴三废,部分武僧在动乱中流落到永春、德化一带山区,继续习武弘法,星岩当是其中的据点之一,是泉州南少林的重要分支。闻名遐迩的咏春拳早期称永春拳,据相关记载即起源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或称“永春堂”)。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泉州文史专家、国际南少林五祖拳联谊总会主席周焜民认为,该墓塔铭的发现意义重大,对进一步揭示泉州南少林史实有很大帮助。


永春也有少林寺——一方清初僧人墓塔铭考述

□林联勇 潘长安

近日,一方清朝初年的僧人墓志铭在泉州永春县现身,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这方墓志铭上两次出现“少林寺”字样!

这方出现“少林寺”记载的墓志铭标题为《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镌刻在一块黑页岩上,宽34.8厘米,高56.3厘米,厚1.5厘米,平面形状上弧下方。上部为篆额,下部为行书正文,正文共27行,每行最多46字,可惜的是由于碑石有缺损,每行最下端缺失1或2字,包括缺字总共1078字,每字约1厘米见方,字体清秀,线条刚劲。

该墓志铭是铁山和尚在圆寂前为自己和较早几年生西的徒弟卓天合葬墓所作的,详述了师徒二人出家、修习、弘法的过程。铁山俗姓陈,安溪县人,出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长习儒业,因馆于桃源惠明寺”(“桃源”为永春旧称,惠明寺又称小开元寺,位于永春县桃城镇桃溪社区),见僧人诵经礼佛,也产生出家之念。崇祯四年(1631年),他到湖安岩(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吾东村湖安山上)由省宗和尚剃度,省宗和尚为其取字“铁山”。铁山出家后,勤于拜访各地名寺高僧,先到“温陵戒坛”(在泉州开元寺)“听弥陀疏钞”,又“往参费隐老和尚于黄蘖”(费隐为福清黄蘖寺住持),“复上鼓山依永觉和尚座下”(永觉又称永觉元贤,福州鼓山涌泉寺住持)。崇祯十一年(1638年),铁山返回永春,在崆峒山(位于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结茅而居”。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木庵和尚住持永春县象山慧明寺,请铁山担任首众(即首座)。第二年,木庵东渡日本(墓志铭提到“和尚东渡”即指木庵赴日本弘法)。铁山仍回崆峒山,后来收了个徒弟,取字“卓天”。康熙五年(1666年),铁山和卓天在崇安(武夷山),应当地知县、士绅极力邀请,主持重建兴国禅寺。卓天还远到“荆襄”、“潇湘”一带(湖北、湖南)传播黄蘖宗佛法,不幸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圆寂。铁山痛惜之余,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一座有双圹的舍利塔墓,先安放卓天舍利,并打算在自己圆寂后同葬于其中。铁山和尚记载,墓塔“择吉于少林寺之麓,坐壬揖丙”,又作铭曰:“少林寺畔有高冈,窣堵轩峙自朝阳。”铭文最后一段为铁山的徒子徒孙所加,说明铁山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圆寂,康熙三十年(1691年)孟冬其舍利葬于墓内。根据文义推知这方墓志铭撰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刻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

墓志铭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对研究中国佛教史特别是黄蘖宗可资佐证。铭文中提到的费隐、永觉、木庵都是明末清初十分有名的高僧,特别是铭文提到了木庵东渡日本及黄蘖宗传播到武夷山、荆襄一带,可与史料相印证并起到补充作用。墓志铭由“住泉州开元禅寺涌幢庵法弟明光和南拜篆额”,这位明光和尚在清道光《晋江县志》中有记载。铭文提到“修湖安之祖塔”,也就是铁山到他最早出家的湖安岩修建“祖塔”,笔者根据知情人的指引,在湖安岩附近找到一座被荒草遮蔽、保存完好的舍利塔墓,其建造形制与铁山墓几乎是一样的,这也证明了墓志铭所言非虚。

对泉州武术史和历代碑刻研究精深的武术名家周焜民、史学专家吴幼雄教授对这方墓志铭碑进行了仔细鉴定,认为是真实无疑的。

铁山墓志铭上两次出现“少林寺”字样,一处是铁山和尚讲述自己在选择舍利塔的地址时,“择吉于少林寺之麓,坐壬揖丙”;一处是铁山在全文之后,附写了一首类似偈语的诗歌,其中提到“少林寺畔有高冈,窣堵轩峙自朝阳”(“窣堵”即浮屠,指舍利塔)。这两处“少林寺”都是被当作铁山和尚所选墓址的参照地标,说明在铁山墓所处的山上确实存在一座“少林寺”!

在知情人指引下,我们在石鼓桃场狮寨山找到铁山和卓天合葬舍利塔墓。尽管已遭破坏,仍可看出墓地规模颇大,前有墓埕,埕的周沿用石块砌垒。由于被盗墓人破坏,舍利塔已倒塌在墓室前,塔高约一米,圆柱状,材质是由红土、糯米、黑糖加在一起捣成的“三合土”。在旁边还有一块形状不大规整的构件,疑为从舍利塔上掉落的塔帽。墓志铭提到墓地的方位是“坐壬揖丙”,也就是坐北朝南,与该墓坐向相符。墓室是双圹的,也与墓志铭提到“先分半座”安葬卓天舍利,“更半座俟山僧撒手之时将娘生皮袋同藏此中”(即另外半座安放铁山舍利),是相吻合的。

在铁山墓斜上方相距约二百米处,我们发现了一处已经荒废的寺院基址。这里杂草丛生,存留有一段乱石砌筑的墙基,两个没有雕饰的覆盆式石柱础。根据当地老人的说法,这处废寺叫“星岩”,但始建和消亡的时间都不清楚。从“星岩”基址可以看出,其坐向与铁山墓一样坐北朝南,背依狮寨山,向南可俯瞰永春县岵山镇和远眺南安市诗山镇。星岩前面以前有大片的稻田,是星岩的寺产。岩附近有清澈的泉水,常年不竭,可供和尚取用。在星岩寺前有一条古道经过,往南经过岵山、诗山通向泉州,往西南经过达埔镇通向安溪县。

笔者认为星岩就是“永春少林寺”——

第一,星岩的位置与墓志铭的说法相符。墓志铭说铁山墓在“少林寺之麓”,则少林寺与铁山墓同处一座山上,且少林寺的位置要比铁山墓高,这与我们现场调查看到的情形是完全相符的。星岩也是狮寨山唯一的寺宇。墓志铭提到“少林寺畔有高冈”,星岩背依高耸的狮寨山,这里所说的“高冈”应即狮寨山。狮寨山一方面有道路与外界相通,一方面又林木茂密,山势较高,适合修行和练武的需要。

第二,星岩与武术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接近狮寨山顶的地方有一片石壁,现在由于林木蓊郁而看不真切,民间传说,星岩的和尚有武功,他们经常在石壁间练武。在探访中,我们还得知,离星岩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地方是“菩萨格”(属桃场社区),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独立的山间小村落,习武成风,现在菩萨格的居民不清楚祖辈所习武术从何而来。如果星岩就是少林寺,那么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清初,泉州地区长期成为抗清的前沿阵地,其间有少林寺武僧到永春传授少林武功以积聚反清力量。如果他们以星岩为重要据点,从而使星岩别称“少林寺”,这是极有可能的。这可以从武术界历代相传的说法中找到佐证。曾谋尧撰写的《永春猴拳》一文(收录于1980年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编纂的《天风海涛》第2辑),提到:“清初,泉州少林寺有一个叫至善大师的人,来到永春,看见山川绚丽,古刹僻处幽林,正是召集天下志士抗清的好场所,就在永春传术授徒,所以有‘永春大殿,南拳正宗’的盛誉。”这个“古刹”、“永春大殿”应该就是“少林寺”了。

但是,由于清廷多次颁布严禁民间练武的禁令,且闽南拳禁严于别处,泉州少林寺被毁于乾隆年间,星岩本系小寺有可能在同时或稍后也逐渐沉寂直至废圮,永春“少林寺”之名亦逐渐被人遗忘。

在铁山生活的年代,也正是永春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永春是南少林武术的重要传播地。闻名遐迩的永春白鹤拳,就是在清康熙初年在永春开始传播的。除了白鹤拳,还有太祖拳、达尊拳、罗汉拳、猴拳(行者拳)、狗拳等多种少林拳种在永春同时流传。正是永春少林寺的存在,才为白鹤拳等南少林拳种从永春向外广泛传播直至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如福州的鹤拳、狗拳,漳州的白鹤拳、猴拳、达尊拳(其中一支)、罗汉拳(其中一支)、朝鹤堂洪家拳、威德堂洪家拳,广东顺德联英武馆的永春拳等均承认起源于永春县。鹤拳再从福州传到日本冲绳,衍化成刚流柔空手道。

《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藏塔自铭》两次出现“少林寺”字样,确证清初在永春曾经存在一座“少林寺”,同时也证明了泉州南少林寺也是真实存在的,泉州和永春是南少林武术的重要传播地。笔者经过实地调查和资料论证,认为位于永春县石鼓镇桃场社区的“星岩”遗址就是历史上的永春“少林寺”,只是尚待更深入的求证。恳切希望专家学者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也希望知情人提供相关线索,共同解开永春少林寺之谜团。

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