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环翠亭:地揽诸峰秀,人同百世师(上)
来源:永春发布 2021-07-30 17:20:00

1941年《永春鹏翔郑氏族谱》插图里的环翠亭

800年前有此亭

环翠亭位于县城北面主山——大鹏山的南麓,华侨中学的背后,环翠山之顶。环翠山是一座并不高的丘陵,却是靠近县城的一处制高点,地理位置绝佳。经过8个多月的建设,环翠亭复建工程近日已基本竣工。

早在清乾隆年间,秀才林景和(五里街埔头人)赋《环翠亭记》就说:“距州治里许,有山兀然矗起,曰北山,削玉排青,千重树绕,凝岚散霭,万叠峰攒,美哉斯境,厥观伟矣,闻此地有亭曰‘环翠’,彼其命名之义,是即因斯境而取乎?”登临环翠亭,顾览四周山川,你便不能不同意林景和的推测是正确的——这里背靠的巍巍大鹏山,大尖、小尖、吊灯寨,连绵顺势而下,气势雄伟,又似鲲鹏欲扶摇冲霄;大鹏之东有玳瑁山,大鹏之西有大羽、万春寨,从大羽的缺口处还可瞥见天马山飞驰的身影;南眺,远处的东山、马岭、泰山、云峰、魁星、覆狮、马鞍……近处的留安山、象山寨,山峦历历,逶迤连绵,呈秀献瑞,翠黛堪怜,好一幅长卷铺开的桃源胜景图,“环翠”之名,岂为虚乎?从环翠亭、环翠山再到环翠村(社区),美丽的地名千年不变,美丽的自然风光千年不变,幸甚至哉!

名人汇聚

环翠亭的始建时间,史志疏于记载。清乾隆林景和《环翠亭记》说:“第经始何年,落成何日,作亭者何人,遐哉弗可考,大约建自有宋时也。”清乾隆永春州儒学训导雷元运的《重建环翠亭记》也说:“亭不知始何代。”虽无明确记载,但不难揣度,南宋时朱熹和陈知柔游览环翠亭,可见在800多年前该亭就已屹立于环翠山上了。

朱熹和陈知柔游览环翠亭的时间,“州人相传,绍兴间朱子簿同安,往往与邑之缙绅先生蔡光烈、陈体仁辈偕游于此焉。”(林景和《环翠亭记》)“宋淳熙中,朱子与休斋游憩其间,把臂谈心,流连唱和。”(雷元运《重建环翠亭记》)一说绍兴年间,一说淳熙年间,实际上朱熹和陈知柔两次都曾游环翠亭。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与永春的因缘很深,其恩师蔡兹(字光烈)、挚友陈知柔(字体仁,号休斋)、陈光、苏升等都是永春人,其理学弟子中也有不少是永春人。特别是他与陈知柔志同道合,为莫逆交。陈知柔是蓬壶人,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曾任台州判官、循州知州、贺州知州,所至皆有政绩,后因厌恶官场的污浊,壮年即辞官隐居。绍兴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153—1156年),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曾来永春游历,与陈知柔在北郊环翠亭讲学,诱导后进。别后近30年的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复至,陈知柔与他酌酒赋诗,谈经论义,遨游南安莲花、九日、凉峰、凤凰、云台之间,并再次游览环翠亭,临别复置酒饯行于泉州洛阳桥畔。第二年陈知柔病逝,朱熹写文祭之,深致惋惜。

陈知柔有一首《环翠亭》诗(收录于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当年把臂入龙山,犹记相逢醉梦间。君似孤云了无碍,我如倦翼早知还。茅檐负日真成算,竹榻论诗整破颜。欲问太平真气象,夜来风月到松关。”从诗意推测,这首诗很可能就是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与陈知柔重游环翠亭时所作。诗中回忆了“当年把臂入龙山,犹记相逢醉梦间”,君子意气相投、把酒言欢的悠游时光(龙山系用晋代征西大将军温桓与幕僚宾客在重阳节登游龙山聚会饮乐的典故)。当年分手之后,朱熹长时间宦海沉浮,学业有进(“君似孤云了无碍”),陈知柔在官场混迹数年后退隐家园(“我如倦翼早知还”)。两位老友重逢,“茅檐负日”,“竹榻论诗”,学识志趣相投,流连唱和,传为文坛千古佳话。此诗在明嘉靖五年《永春县志》中亦有收录,但诗中“把臂”作“播菊”,似不通顺,所以后人作了修改。

由于朱熹和陈知柔等人携酒揽胜,足迹所经,觞咏其间,并把理学传播到永春山乡,使桃源古地增辉不浅,“永之有环翠也,由朱紫阳、陈休斋两贤传也”(雷元运《重建环翠亭记》),“环翠之亭,遂藉以称道弗衰”(林景和《环翠亭记》)。

知州发动重建

朱熹、陈知柔之后环翠亭的情况,由于史志的缺略而难以详悉。其大约倾废于宋末,历经元、明迄至清初500多年间皆未曾修复。清乾隆年间,林景和(1741—1778)来此凭吊,深有感慨:“环翠荒亭,经五百有余载而父老子弟犹一一能谈其事,语所谓地以人传,洵不诬云。继自今台榭就墟,残烟缥渺矣,茅茨已芜,寒树荒凉矣,后之履其地、陟其巅、想其言论笑语者,知又当何如景仰耶?”实际上表达了当时永春士子希望重修环翠亭的呼声,也引起了永春当政者的注意。就在林景和去世8年之后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江苏英山人郑一崧出任永春知州,即以“斯亭为二公旧游觞咏之地,忍令芳踪胜景长委坵墟欤”,于是发动永春州乡绅士子共同寻旧址并倡议重建,“时博士颜君汝霖庀材鸠工,迅速葳事,中耸层楼,东西翼室,周以垣墙,培以竹木,不一月而亭岿然”,“亭外两廊,结屋各三椽”,可谓雄伟壮观,清丽古雅。落成之日,郑一崧遍邀永春士绅,同登于亭,畅怀吟咏,后来又将州训导雷元运的《重建环翠亭记》镌刻于亭内。“亭上有楼,祀朱子与陈知柔”,“直欲使永之人士游息其间,奋然追怀古之芳徽,以继瓣香于先哲”,可见郑一崧倡修环翠亭,一则恢复胜迹,二则缅怀先贤,崇尚儒学。郑一崧任永春知州七载,爱民重士,以教化为己任,做了许多好事,除重建环翠亭外,还总纂《永春州志》,重修文庙大成殿,将朱熹《宿大剧铺》诗篇勒石竖碑,盖谷音亭以护,又详访陈知柔故居怀古堂遗址,载入州志内。在郑一崧总纂的《永春州志》中,还绘有一图《重建环翠亭图》,并附有雷元运的一首诗:“地揽诸峰秀,人同百世师。苍茫云树里,仿佛讲书帷。”足可见郑一崧对环翠亭及传播理学的重视程度。

再历风雨

到了清末,环翠亭又不免年久失修。在福州永德会馆内有一方立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桃源翁李立斋先生传赞》碑刻,提到旅居马来亚的华侨李继如(五里街镇仰贤社区董埔人,著名侨领李俊承之父),“岁时返国则解囊葺环翠亭书院、治大羽道、修通仙桥”。李继如重修通仙桥(东关桥)是在民国三年(1914年),大约不久之后就去世了,所以可推断他修葺环翠亭也大约在同时。1931年9月19日《崇道报》报道,永春县政府将当时近城的两处古迹——环翠亭与魁星岩的照片寄往南京古物保存所收存,可见当时环翠亭与魁星岩被视为永春名胜古迹的两处代表。

1932年4月16日《崇道报》又报道:“环翠亭为近城古迹之一,风景甚美,中有一书院,为朱熹陈休斋读书之处,奈因年久失修,颇形破损。日昨县府督同建设当局筹划修葺,拟费三千五百元,除陈旅长(陈国辉)捐助外,陈县长(陈维垣)捐三百元,小岵陈姓捐五百元。又将由北较场开辟车路环登该亭,四周拟植风景树,以壮观瞻而倡种植。想不日当可兴工云。”笔者尚未找到关于环翠亭重修的后续报道。另有很多资料提到环翠亭重建于民国廿五年(1936年),亦未有相关佐证,笔者更倾向于1932年环翠亭就已得到重建。当时永春的统治者是地方军阀陈国辉,他先后搞了很多工程建设,包括云龙桥、八角亭、蓬壶三角街等,重建环翠亭亦在情理之中。报道提到环翠亭准备开工是在1932年4月,同年9月陈国辉调防莆田,在这段时间内足以将环翠亭建工完成。而1936年,正处于共产党领导的安南永德苏区革命斗争刚刚被镇压(1935年10月)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之前,整个地方残破不堪,经济萎靡不振,是否有余力重建环翠亭很值得怀疑。

作者: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