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环翠亭
抗战报警处
民国年间重建的环翠亭,规模较前为大,平面六角,两层阁楼式砖石土木结构,攒尖顶,中有葫芦顶刹,屋面覆以本地产的青瓦,阶以石条,地铺方砖。亭内有回廊,四窗一门,楼梯在背面,占地80平方米。周围有矮墙,墙内种有荔枝、芒果树,旷地为常住者辟为菜圃。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环翠亭于1938年7月更名为“七七纪念亭”,并将设在县衙的警报器移放亭上,专人司职。当时没有水电,报警时用人工摇动,每次用四个人八只手使劲摇动使它发声,声闻十里外。每日五点固定摇一次,叫“晨报”,催人早起。其它时间一摇是防空警报。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曾多次轰炸县城,人人抱有戒心,一听警报,全城骚动,官民人等赶忙离开居地、店屋,就近躲进防空洞、壕沟、渠道或大树下。1941年7月9日《永春日报》还报道,永春县政府和地方乡绅筹建忠烈祠,择址于环翠亭前的旷地,但此事后来未成,忠烈祠定址于五里街金峰殿。1957年,由于环翠亭之木构件有脱榫和倾斜迹象,即予以拆除。平整后,这里成为农地,种植木薯等作物。
重建放光彩
环翠亭因先贤留韵、风景特秀而著名,与云龙桥、留安塔一起被视为古桃源的标志。1978年云龙桥更新,1984年留安塔重建,惟有环翠亭尚余荒丘,令人不无兴叹,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发出重建环翠亭的呼声。1986年12月20日《桃源乡讯》就刊登了一张环翠亭的设计图,同时报道日本高野山大学助教授、名古屋大学文学修士竹内弘行(后来担任日本名古屋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因为从日本出版的图书里读到与朱熹史实相关的环翠亭、谷音亭、怀古堂的介绍,于当年秋特来前来永春实地考察。
“登斯亭也,则有俯仰兴怀,一洗数百年荒陋矣”。如今,在县里的重视支持下,环翠亭在经历数百年沧桑数兴数废后,又得以依照旧制恢复,规模宏丽,意境优美,使人欣慰。“开八窗之绣阁,挹四面之青山,千家城郭,万叶帆樯,云林画图,纷披满目”,这是当年郑一崧、雷元运等登临环翠亭时所见之景象,把乾隆盛世的永春县城描绘得花团锦簇,还描绘了当时桃溪水上交通发达畅通的盛况。如今登亭远眺,所见之景更远胜往昔,县城面积扩大数倍,桃溪两岸高楼林立,红绿相间,行人车旅往来,一派“清新桃源、美丽永春”的喜人景象,不亦快哉!
不论是九日登高,还是闲暇悠游,凭古怀幽,历代骚人墨客在环翠亭留下许多动人诗篇。除了前面提到的陈知柔、雷元运的诗外,还有郑梦馨(1689—1772,举人,曾任湖北咸宁知县)的《环翠亭》:“重重翠黛锁云屏,罨画风光属此亭。雉堞半衔斜照落,佛头无数好山青。诗瓢榻上分清润,树色空中入杳冥。每向登高怀曩哲,年年萸佩扣林扃。”郑梦馨生活的年代环翠亭尚未重建,所以他更多的是描写山景与缅怀先哲。清末陈佩韦(恩贡生,曾任梅峰书院山长)有《游环翠亭咏》:“旧爱名山住此间,楼前四面即开颜。近来触目伤心事,不敢登楼望此山。”(此诗系笔者从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中寻得摘录)1931年10月3日《崇道报》刊登徐士俊(莆田人,时任永春县政府秘书兼第一科科长)的《登环翠亭(朱文公陈休斋讲学处)》:“鹏麓北山环翠亭,朱陈讲学重麟经。登高九日供凭眺,过化千秋想典型。万叠云峰青拥黛,一湾桃谷碧浮冷。画图城郭苍莅被,挈榼题词笔不停。”1932年10月29日《崇道报》又刊登徐士俊的《别永春诸友》,提到:“长游桥过交通路,晚步亭登环翠梯。”可见环翠亭是徐士俊的常游之地。1934年9月,当时担任国民党“闽南剿匪司令”的萧敬到永春,亦登环翠亭,有诗云:“开拓江山眼,涤清块磊胸。秋风吹缓带,指点数青峰。”“秋老亭犹翠,战痕认古营。齐云凌近郭,分水拍孤城。”“万山清响发,高调出天然。菊影移凉月,松漆抹冷烟。”1936年2月1日《崇道报》刊登曾咏的《环翠亭即景》:“人杰原由是地灵,昔贤因以翠名亭。眼前马岫苍盈几,背上鹏峰秀映庭。东望泰山无边碧,西环桃谷有余青。描来好景堪迎目,聊写新诗入画屏。”1939年4月15日,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其弟子李芳远的陪同下,也曾游览环翠亭,惜乎未留下诗篇佳构。
重建的环翠亭大门
环翠亭?万寿亭?
最后,笔者还想就环翠亭的几种常见说法做一番辨析。许多资料提到朱熹有一首《环翠亭》诗:“闲将岁月老烟汀,更遣诗情到杳冥。游子故应悲旧国,壮怀那肯泣新亭。一官避世今头白,万卷收功久汗青。但见潮生与潮落,不知沉醉又还醒。”但此诗是否真的描写环翠亭,实际上很值得怀疑。诗中的“烟汀”、“潮生与潮落”,与环翠亭所见之景殊不吻合。仔细探究该诗的出处,在清乾五十二年《永春州志》的“艺文”卷中有收录,题目却是《次韵寄题万顷寒光奉呈休斋先生》而非《环翠亭》;在“山川”卷附“古迹”中提到:“环翠亭,在州治北,宋朱文公尝与陈知柔讲学于此,知柔有赠朱子诗。”该版州志的总纂就是知州郑一崧,也就是倡修环翠亭者,如果朱熹的这首诗真的是写环翠亭,肯定要在州志中明确大书一笔的,而事实恰恰相反。朱熹诗中的“新亭”,用的是“新亭泣泪”的典故,并非实指某亭,更非指环翠亭,该诗更象是描绘南安九日山(宋代海潮可涨到九日山麓)或泉州洛阳桥的。
还有一种说法,说环翠亭一名万寿亭,从清乾隆两版《永春州志》到民国《永春县志》、1990年新编《永春县志》皆持此说,对此笔者亦表怀疑。翻开现存更早的永春地方志——明嘉靖五年《永春县志》,里面收录了“游亭”18个,偏偏缺了环翠亭,却出现了一个“翠环亭”,其内容为:“翠环亭,在县东太平寺后,宋时建,邑人重九于是登高,后改万寿。”该翠环亭在县城东面的东平镇(太平寺后),现在寺、亭皆废,早无遗迹。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摒弃了翠环亭而收录了环翠亭:“在州治东,州人以九日登于此,又名万寿亭。”完全是将原来翠环亭的内容直接剪接给了环翠亭,甚至连方位也忘了改(在州治东),到了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才修正为“环翠亭,在州治北”。可见从前的修志者太过敷衍,记了一笔糊涂账。
作者:林联勇/文 梁白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