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香业在永春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永春发布 2021-08-02 15:35:00

蒲庆兰香室店面外景原貌

蒲家垄断香料贸易

“庆云飞缥缈;兰圃馥氤氲。”在五里街镇西安路,华岩室与实验小学之间,座落着一间香气缭绕、名闻遐迩的店面,这就是“蒲庆兰香室”——永春香业的源头。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蒲家阄书上有“营建庆兰堂生理,名驰于外郡”之语

永春的制香工艺,源于蒲氏。永春蒲氏香业,又源于千年前“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的繁盛。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的启锚地。当时定居泉州的阿拉伯后裔蒲寿庚家族,拥有大量海舶,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发掘出一艘南宋远洋货船,载重量200多吨,船上香料遗存丰富,有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胡椒等。古船发现者、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为玑先生曾几次来永春蒲庆兰香室寻访和探究,认为这艘古船很可能就是蒲氏家族的香料船,与蒲家香业有密切的联系。

载有香料的南宋远洋货船(资料图)

由于拥有雄厚的海上实力,蒲家在宋末和元朝前中期显赫一时。蒲寿庚生三子:长子蒲师文,次子蒲师斯,三子蒲均文。蒲师文曾兼任提举福建道市舶,官福建平海行中书省。蒲师斯之子蒲崇谟,官至行省平章政事。元朝末年,泉州陷入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兵乱,蒲氏家族也不可避免地被波及。蒲崇谟次子蒲本初,出生仅数月,由仆人抱着逃匿于晋江东石古榕杨氏母家,换姓为杨,在明初洪武年间考取进士。数代后复姓为蒲。

蒲氏入永传香

延至明清鼎革之际,闽南沿海大乱。清顺治三年(1646年),蒲本初的后代蒲世茂(号瑞寰),由晋江东石迁居永春卓埔后溪寨(又称龙溪寨,现达埔镇汉口村),建古榕堂,成为永春蒲氏开基祖。随着蒲氏入永,蒲氏家族的传统产业——香业也随之入永,只是经营香料已变成制作和贩卖神香。蒲世茂三子蒲侯平,“温和宽厚,恭以处之,其后继志述事,恢宏大业”(见《龙溪蒲氏支谱》)。蒲侯平传子蒲世恩,蒲世恩传子蒲立进,蒲立进传子蒲斯得,蒲斯得传子蒲德海,香业在蒲家累世传承不辍。至蒲德海之子蒲华茂、孙蒲树礼,蒲氏香业出现了一个鼎盛时期。

蒲华茂(1838—1888),讳衍暄,字诗日,传承祖业,生产制造天然篾香。他在盛年之际(大约公元1868年),于汉口村后溪寨古榕堂东侧创建“庆兰堂”香厂,从此开始了“蒲庆兰”品牌发展的传奇历程。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蒲华茂去世,其遗孀潘氏祛娘辛苦操持,支撑家业,携儿子继续“营建庆兰堂生理,名驰于外郡,及已置厝屋产园数,以为谋生之计”。与陶瓷业相似,在制香之前,需先将原始香料舂成香粉,以当时的生产条件,需借助水车舂碓之力,所以当时蒲家所置产业就包括了“潮口水车外香碓一所”“神潮湾水车碓全座”(见清光绪三十三年蒲家阄书)。

蒲华茂与潘氏育有四子:克杏、克棉、克檀(字树礼)、克枫,分为宽、裕、温、柔四房。其中宽房蒲克杏迁往晋江吴垵田墘乡开设“庆兰堂”香料铺(后随着蒲克杏去世而停业),裕房蒲克棉、柔房蒲克枫较早去世,于是蒲氏香业传承振兴的重担就落到了温房蒲克檀(树礼)的身上。

香业鼎盛传四海

蒲树礼(1879—1940),讳克檀,号成芳,是将蒲氏香业发展到巅峰的传奇人物,也是永春香发展史上最负盛名的人物。正是他,将香产业从永春中部的汉口一隅拓展到永春东部的五里街,又发展到泉州、厦门乃至海外。他所扮演的角色,可用山西乔家大院的乔致庸来比拟。

将永春蒲氏香业发展到鼎盛的蒲树礼

蒲树礼具有十分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潜心研究,选用优质沉檀及中草药香料研制出多种名优香品。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他在汉口后溪寨东门外新建“蒲庆兰”店面一间,用以批发香品。民国十七年(1928年),具有非凡眼光和超前意识的蒲树礼,到当时永春乃至闽南闻名的繁华集镇——五里街,在民生路“室仔下第十七间”(民生路解放后改称西安路,室仔下指华岩室下方),“买断地基,新建店屋一间,高至三楼,及建置店后天台、做香厝间”(见民国二十四年蒲家阄书)。1929年,“蒲庆兰香室”店面及香作坊建筑完工。1930年,蒲树礼正式进驻五里街蒲庆兰香室。店后的香作坊(即阄书提到的“做香厝间”)成批制作篾香。店面临街开了一个大翻窗,窗边有门可以进出,平日里开窗卖香,关窗休息。

蒲庆兰香室保存的象牙杆小秤(林联勇 摄)

从1930年开始,直到1938年厦门被日寇占领之前,是蒲树礼执掌的蒲庆兰香室最风光的时期。蒲树礼善于谋划和经营,做事细心而果断。他十分注重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出更多品种的篾香,产品远销东南亚的马来亚、印尼、越南以及台湾、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声誉远播海内外,可以说继承了宋元时期其先祖的遗绪。1935年,蒲树礼还到泉州水门外五堡街开设“庆兰堂”分店。蒲家还到两三公里外的石鼓镇卿园村购置用于舂研香料的水车香碓数座。蒲家现在保存有一方木质的“庆兰香局”印章,正是当年蒲庆兰香室发展到极盛的一个见证。非常难得的是,1934年泉州著名书法家、诗人曾遒题赠蒲树礼的“蒲庆兰香室”金字招牌横匾,“庆云飞缥缈,兰圃馥氤氲”对联竖匾,以及两幅水墨梅花图,现在仍完好保存悬挂在香室内。两幅水墨梅花图上分别有题款“蒲庆兰香室雅属”“蒲庆兰大宝号雅鉴”。

“庆兰香局”印章(蒲海星 供图)


1934年曾遒题赠的“蒲庆兰香室”金字招牌匾

因为生意需要,蒲树礼之子蒲其木远渡越南(安南)开设分店,为国内的“蒲庆兰香室”总店提供第一手的香料原材。据蒲家后人听蒲树礼之妻潘差姑口述,蒲树礼原本有更大的雄心,准备在五里街营建3间店面,从海外满载3船香料回国,在快到厦门港时,其中两艘不幸沉没,只剩下1艘回到厦门港,结果很遗憾,蒲庆兰香室只建了1间店面。

强烈的商标保护和维权意识

蒲树礼还具有强烈的商标保护和维权意识。曾遒题赠给他的“蒲庆兰香室”金字招牌匾上就有“温房正记”四字。当时蒲庆兰的商标上,也都印有“蒲庆兰正记”字样,有的还印上蒲树礼本人的肖像。泉州“庆兰堂”分店的商标不仅正中有蒲树礼肖像,四角还印有“提防假冒”四字。现在蒲庆兰香室保存的一杆大秤上刻有“蒲庆兰真记”字样,一杆象牙小秤,秤盒上有墨书“蒲庆兰正记”字样。早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蒲树礼研制出适合普通大众使用的新品“蒲庆兰正记灵验杀虫蚊香”,运往各地销售,驰名远近。

蒲庆兰香室使用的商标印章(蒲海星 供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于出现奸商假冒“蒲庆兰”商标出售蚊香,蒲树礼呈报永春县政府,由当时的县长陈维垣发出布告,指出若再有假冒情事,“一经告诉到府,定行按律拿办”。1933年,他还在当时的永春《崇道报》上连续多期刊登《蒲庆兰正记蒲树礼紧要启事》,指出:“本号历数世经验所制各色名香,实超闽南,近更几费苦心,精制研究一种无毒蚊香,推行以来,蒙邦人士交相称许,有口皆碑,可见其灵验绝伦也。讵人心不古,假冒本号商标,时有破获,此种不肖行为,妨害营业与及信用,殊堪痛恨。爰特广为谨告,倘承赐顾,请亲临敝铺或认明正记两字及肖像,免受欺骗,切切此布。”

泉州庆兰堂分店使用的商标印章(蒲海星 供图)

蒲庆兰香室现在的传人蒲良宫,是蒲树礼之孙,蒲其木之子。他从10岁开始跟随祖辈和父亲学习生产篾香,尽得真传,1988年向国家商标总局注册“蒲庆兰”商标。他除了注重传统篾香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播,还不断吸收中医药的经典理论,努力创新,潜心钻研佛教用香、道教用香、养生用香、生活用香,开发出各种纯天然功效香,还复原了一些古代名香。其子蒲海星和蒲星宇现也一起经营和照料家族香业生意。

百年香业再发展

蒲庆兰牌祖传名香系采用上等芳香中草药材和名贵优质天然香料配制而成。其品种繁多,按香型有奇楠香、沉香、檀香、兰花香、贡香等上百种,按形制有竹签香、盘香、塔香、锥香、卧香、香珠、香囊、香粉等。

“蒲庆兰”从创号至今,已近150年,是不可多得的百年老字号。1998年,五里街进行改造,蒲庆兰香室也进行了翻建。店后的香作坊则得以保留原貌。作坊旁的古井仍存,靠近古井的墙上还挂着一块厚重的铁皮,墙壁打了一个孔,铁皮是用于方便盛水进作坊的。走进作坊里,只见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香壶、碾槽还在使用,散发出古老的幽香。当年铺设的六角形地砖还在,只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劳作踩踏,已是斑驳如花。

如今,走进蒲庆兰香室,你会感到庆幸。正是因为它的克绍箕裘、世代传承,让今天的我们还能如此亲近地感受到千年前泉州作为“香料之路”起点的辉煌。也正是它的坚守和贡献,才使永春香发展成为一枝独秀的产业。

出于对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热爱,历代蒲庆兰香室的传人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制香工艺传授给大量制香弟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汉口村的蒲氏人家大多以制香为业。1978年,汉口村集体创办汉口制香厂,在继承蒲氏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革,广开销路,产品源源不断地远销东南亚、日本及港澳地区。制香厂培养了数百个制香师傅和能手,成为以后集体、个体、私营和股份制香企的生力军。2006年,“永春篾香”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达埔镇整合全镇香业资源,建设永春篾香产业城,即香产业专业园区,总规划用地2300亩。首期用地265亩,有彬达、兴隆、联发、金丰等4家香企入驻。目前,我县共有制香企业296家,规模较大的有53家,制香人超过3万人,产品达300多种,行销国内外,香产业初具规模。201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借文化打造百亿香产业集群的策略,提出了争创“中国香都”的目标。2013年以来,达埔镇启动产业园区二期建设,用地约1200亩。2013年投入2.75亿元,2014年计划投入2亿元,现已完成了园区的安征迁和“三通一平”工作,完成了省道联泉三高速线的建设。同时做好招商引资,现已有台湾、厦门、漳州和本地16家企业等待入驻。今后还将吸引全国各地香企前来投资发展香产业。2013年,全县香产业链总产值达27.3亿元。经过共同培育,我县香品完整产业链已基本形成,产品种类、品质、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服务平台建设、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已处于行业领先。2014年3月,达埔镇冠名“中国香都”通过考评。不久,“中国香都”将实至名归。

作者: 林联勇 辜希凡 文/图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