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兴堂:一座闽南古厝的70年
来源:永春发布 2021-08-05 13:40:00

福兴堂

七月的永春县岵山镇,挂红的几万株荔枝树正层层叠叠在暖风中。在中国传统村落塘溪村里的一座老房子里,人们正品着香甜的荔枝,欢快的笑声不时飘出精雕细琢的厚实的油漆大门。这里是福兴堂,俗称“李家大院“——占地1500平方米,石雕、木雕、砖雕、泥塑都精美绝伦的古厝。

自1942年,李家兄弟移山建屋,1947年修成竣工;1986年,李家子孙搬入居住;到2013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兴堂历经70载风雨,依旧美轮美奂、熠熠生辉。

福兴堂屋角

李家兄弟起大厝

“福不唐捐处世毋违十善道,兴堪计日居心要奉三无私。”以阳文大字悬刻福兴堂大门两侧的这幅冠头联彰显的必是福兴堂主人之执守:上联出自佛经,下联源于儒学;以“十善道”处世,以“三无私”居心。如此主人是怎样的人物?来到大厅,见到一幅对联或可为注脚:

家世本经商敢侈陈射虎南山钓鳌东海

神仙多幻想休痴信跨龙行雨骑牛出关

壮哉!李家兄弟经商起家并胸怀射虎骑龙之志。

李家兄弟,兄名昭派、字武宗(1896-1945),弟名登梯、字武庸(1900-1960)。武宗排行老二,武庸排老三。

“高祖早年就在外做些生意,曾祖李世沂青少年时也是在永春县城及五里街一带做生意,常将永春土特产贩往泉州福州销售,然后采购一些货物回家出售。家庭经济殷实,在这里已是大户人家。”现住在福兴堂里的李明亮说,武宗武庸兄弟怡怡,一起出门经商,一起修建福兴堂。“因当时交通不便,二叔公(即武宗)一般很少回家,有时一年才回家一次、二次,和家里联系多是打电报。修福兴堂时,他们兄弟分工合作,二叔公在外经营公司,三叔公(即武庸)全盘负责基建。”

走南闯北的李家兄弟找来当时全国最顶尖最优秀的石雕师、木雕师,砖雕、泥塑师及画师来修福兴堂。“当时,最顶尖的石雕师傅基本是惠安人,总负责是一个叫‘土成’的师傅。石雕师傅共有100多人,人员分为2大组。厝的左边右边各一组人雕刻。”李明亮转述父亲李鸿良的回忆,陈嘉庚先生来看过2次我们的石雕,都赞不绝口,还要求师傅们做完工后,要去集美给他做工。”

而同时最顶尖的木雕师傅是永春人。在总负责人、岵山磻溪村著名木雕师“铜师”的召集下,顶尖的30多位雕刻师汇聚福兴堂。据李鸿良回忆,建造福兴堂是没有设计图纸的,根据武宗的设想要求,在武庸的主持下,由铜师执笔,将厝的模形草图尺寸画在一块1米多见方的木板上,整座厝要建多大面积,多高,厅要多宽,巷要多宽,埕要多大,梁要多长,众师傅同共探讨研究之后,师傅们就根据尺寸,各展所能,各司其责。

1945年12月,此时福兴堂正如火如荼施工之中,李家兄弟创办的“宗中中学”开工奠基的当天,噩耗传来,李武宗从福州前往上海时在上海吴淞口遭遇日本水雷袭击沉船,不幸罹难。据说,为了抗日,李武宗经常偷偷利用货船帮国民党运送军火,结果被日本人发现,这才遭遇日本水雷的袭击。

兄长突然离世,弟弟武庸悲痛至极,然而修建福兴堂和创办宗中中学是兄长之愿,因此李武庸强忍悲痛,调集资金继续修建福兴堂及宗中中学(后被拆除)。

1947年,历时6年福兴堂终于修建完工。可惜,由于局势风雨飘摇,李家人没能搬进福兴堂,此时的他们分散到南洋及上海等地。

直到1986年,李鸿良一家才收回房产并搬进40年来被当作区公所、粮站,也曾驻过军队、种过草菇的福兴堂。

李家子孙守大院

“遵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俭;孝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福兴堂里20多福对联中的这一幅言简意赅地传递着家训:勤俭、耕读。

自1986年李鸿良率领众儿孙十几口人搬进李家大院,他们珍爱着这座饱满李家人心血的屋子。

“武宗武庸的母亲是我的姑母,原本我们是表兄弟。但是,因为武宗的大哥年轻时就去世,没有后代,我从小过继给他为儿,因此我成了武宗的侄儿。”今年已93岁高龄的李鸿良虽有点儿耳背,但对往事,他记得一清二楚。

“二叔坐轿,我就跟随步行。然后从泉州或福州坐船到上海,跟他去各个公司办事,二叔也不时让我到某个公司办事。”李鸿良说,17岁起,他就常随二叔(即武宗)去泉州、福州,“开始建福兴堂时,我回家协助三叔(即武庸),平整土地运土时,我负责称土、记工、看工地。后来开始建了,我负责一两百个师傅工的伙食。我经常带人去五里街买米、买油、买菜。有时跑城关取电报或发电报,如果二叔要我去上海、福州等地出差,我就立即赶过去。”

后来,因工作需要,李鸿良与家人移居到上海。上世纪60年代,李鸿良一家迁回岵山,但此时福兴堂属公有。李家就在临近的旧房子中暂住。这一住就到1986年。

“搬进福兴堂之后,我们发现几十年没有维护的大院有了许多破落之处。”李明亮说,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修补,“虽然我们不是太懂这些木雕、石雕、砖雕,但是它们肯定是难得的艺术品。我们李家人有责任保护它们。”

勤俭、耕读,李鸿良与他的子孙们谨守家训。如今,住在福兴堂里的李家子辈孙辈多有人才出,读书的有之、经商的有之、种田的也有之。近几年,福兴堂越来越被重视,2013年初还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家子孙觉得很欣慰。

李晓晨的“福兴梦”

李晓晨也姓李,却与福兴堂的李家没有亲缘关系。“我是随母姓,我父亲是岵山人,姓陈。”一个微雨的午后,这位头发已花白却对福兴堂、对岵山古镇倾注好全部心血的52岁清华大学客座教授谈起了他的福兴梦。

李晓晨的父亲出生在岵山镇塘溪村,年轻时去新加坡谋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回国赴延安从事翻译工作,解放后在北京工作。虽然离开家乡很多很多年,但是永春岵山一直萦绕在老人家心头,甚至连祖籍杭州的夫人也在临终前嘱咐儿子要带她回岵山安放。

2008年,李晓晨带着母亲的骨灰回到岵山安放。“那趟回来,有人带我到福兴堂去转了转,各种雕刻、书法、绘画,我相信这是我见过的最精品的民居了。”出生于北京、参与丽江古城以及天津新区滨海航母主题公园设计的见多识广的李晓晨惊喜于家乡的古朴与美丽,他再也不舍得离开这方土地,“有这么多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民俗、古树,自己走过那么多的地方从没见过。这里是我的故乡,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它保护得更好。”

接下来的两年,李晓晨走遍了岵山镇的核心区里的六个村落,用他的话说叫“用双脚感受每一寸故土”。同时,花了2万元买来相关书籍,他说“给自己充电,为自己补上闽南文化这一课”。然后,铁了心的他毅然辞掉北京的所有工作,带上自己的500万元积蓄回乡成立福建爱地投资有限公司,并开始着手邀请各界专家、学者来岵山镇考察调研,以更好地保护好传统村落原有风貌和历史格局。

“我们对岵山核心区六个村的古民居、名木古树开展普查,并编制古镇综合保护发展规划及闽南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更新等五个专题研究、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闽南文化活态区课题研究,从多方着眼保护岵山古镇的原始形态风貌。”而最早吸引李晓晨的那栋福兴堂成了他无数次造访的大厝,“我带过很多专家朋友到过福兴堂,他们也一致认为就单体民居的精美而已,福兴堂恐怕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有行家称之为‘中国古典工匠的绝唱’。”

在李晓晨及岵山镇的努力下,2013年初,福兴堂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不够,福兴堂应该成为国家级文物。”每一次到福兴堂,李晓晨都增强一份信心和决心,他的“福兴梦”远不止是保护一座福兴堂,它还是保护岵山18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树、350多座明代至近代的闽南传统民居以及岵山的传统民俗、饮食等。李晓晨说:“冯骥才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华文明最遥远绵长的根就在村落里。他也非常赞同我的想法,说‘再不保护,传统村落就会消失了。’”

作者: 梁白瑜 文/图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