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推动永春乡村振兴事业迈步前进
来源:永春融媒 2021-09-10 17:55:00

苏昌培


他,早在1992年就开展“探索未来乡村”课题研究,躬身践行习近平“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题词精神。

他,被誉为“农民的儿子”,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并带动辐射周边贫困村共同致富。他就是曾任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委员——苏昌培。


苏昌培,生于1932年,1949年参加革命,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4年离休后,仍不遗余力地深耕“三农”事业,先后办成“五大实事”,为家乡的发展夯实了根基,带来了巨变,也为乡村振兴积累了典型经验,给家乡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建设农村科技文化园


1998年以前,仙岭村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蓬壶镇一个出门皆山、地无三分平的偏僻小山村。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等作物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进入21世纪后,仙岭村一改贫穷落后面貌,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当地村民说,“这一切源于苏老带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回振兴经济的好办法,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苏昌培始终关心、关注“三农”问题。他目睹了家乡的贫穷落后,深感农村的艰难和农民的不易。如何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愿。深思熟虑后,苏昌培决定把仙岭村作为“探索未来乡村”的试点,振兴乡村经济。为此,他走村串户,问计于农,组织专家认真调研,带领村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典型。

1998年,时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的苏昌培积极倡导在仙岭村建设福建农村科技文化园。随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农村科技文化园于1999年落成开园。

农村科技文化园


俗话说“济民万金,不如导民一艺”。苏昌培请来福建省农林大学专家给村民传授枇杷种、养、管实用技术知识。先后在农村科技文化园举办了50多场次关于果树挖穴、改良土壤结构、病虫害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永春县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自开园以来,福建省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闽南实验基地、福建省农函大永春第二分校、泉州市大中专院校师生实践基地等先后挂牌,奠定了该园在永春乃至泉州地区农技推广与科普教育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了开发人才、推广农业科技的功能作用。


二、大力发展早钟六号枇杷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经济产业振兴。1999年,苏昌培决定以仙岭村为基点,在永春县发展“早钟六号”名优枇杷。他召集果树专家和技术人员,对试点村镇的气候土质环境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引进福建省农业龙头企业联手创办永特公司,研发培育新品种,成功后带动周边乡镇种植枇杷新品种。

每天早晨6点他就到枇杷园,中午与农民同吃盒饭,手把手教村民挖多大穴、培多少土,邀请专家前来指导挖穴和回土。当时,租地碰到了不小阻力,苏昌培发动村镇干部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耐心地阐释改变产业结构、共同致富的道理。这年5月,吾顶、梅林、东安、仙岭四村种下8万株“早钟六号”枇杷,首种成活率仅60%。苏昌培深感痛心,与技术人员蹲在果园实地观察分析,找到症结后,引进枇杷苗进行补植,并跟进田间管理,枇杷成活率达到95%以上。

仙岭村暨枇杷基地(局部)


2001年2月,由福建省计委下达、福建省农科院承担的“早钟6号枇杷产业化示范片”课题在农村科技文化园实施。次年4月课题通过验收,完成技术核心片500亩、示范片3000亩,辐射发展1.5万亩。因该品种果大、口味甘甜,肉质细腻,又比一般枇杷早熟,被称为“新春第一果”,深受消费者青睐,卖出了好价格。村民说,那时1斤枇杷可以换1个大猪腿。


三、培育桂花产业


苏昌培深知,仅靠发展枇杷单一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再培育适合当地种植又有市场前景的新产业。仙岭村有种植桂花的历史,但一直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2005年,苏昌培引领农村科技文化园购买桂花小苗3万株、中苗3千株、大苗2千株,进行规模化种植,着手建设仙岭桂花基地。


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苏昌培提出仙岭桂花基地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多样化、优质化、创新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从广西、贵州、云南、安徽等引进名桂树苗。在仙岭进行规模种植的同时,他请来专家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年桂成功嫁接月桂,培育出多个创新品种。


至2007年,仙岭村桂花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多样化、优质化、创新化、品牌化,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月桂、朱砂桂、结子桂、状元红、贵妃红等八个名优品种。处处桂花飘香,人人心旷神怡。仙岭村桂花树长势良好,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小株上千元,中株上万元,大株十万余元,桂花产业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为进一步提升花卉产业知名度,苏昌培还谋划建设了八桂园和桂花广场。


四、建设果园暨乡村交通路网


苏昌培一心扑在乡村振兴事业上,永春县每一片枇杷园都留下过他深深的足迹,山间道路的崎岖不平、颠簸起伏,他感受最深。


眼看着枇杷大面积丰收,山间小路给村民施肥采果、果品外运带来许多困难,解决交通瓶颈刻不容缓。苏昌培进山踏勘路线,制定通往果园道路的建设计划,并争取福建省和泉州市财政、交通部门资金上的支持。在苏昌培的努力下,自2003年起将通往仙岭村的道路进行硬化,实现道路硬化率达80%以上,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果园交通网络,大大改善了仙岭及邻近几个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地推动了枇杷、桂花产业的发展。


时任福建省泉州市交通局局长吴群德常常称赞:苏昌培老领导“离而不休”,执着于家乡的发展事业。


五、建设中华农民体育学园


随着农村科技文化园阵地的进一步发挥,苏昌培开始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推动文化兴村。


永春白鹤拳具有三百多年代代相传的历史,名扬天下。如何将永春白鹤拳发扬光大,成为苏昌培的另一大心愿。2003年,时任福建省农体协会长的他,赴京参加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筹备会。返闽后,他向福建省委汇报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将于2008年在泉州召开,并适时提出推广永春白鹤拳作为参赛项目,并在仙岭建一个比赛点,提议获得福建省委主要领导的支持。


在他的推动下,2006年,投资260万元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及投资200万元的永春白鹤拳科研学园暨新农民培训中心等顺利动工,并于当年9月完成主体建设投入使用,同年10月承办了福建省民间武术表演赛。文化园也因此升格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一个机构点。


中华农民体育学园


而今,行走在美丽壮观的中华农民体育学园,很难想象当年开拓者的艰难。单建设用地一项,即挖山填溪创奇迹,通过铲掉一座小山头,硬是开垦出6000平方米的平地。

令人深感惋惜的是,壮志未酬身先逝,苏昌培于2008年10月21日逝世,未能出席他为之付出心血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未能亲眼见证永春白鹤拳在中华农民体育学园结出的丰硕成果。令人欣慰的是,后人为实现他的心愿仍在继续努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仙岭村文化体育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永春县仙岭村将形成融“科技、文化、体育”于一体的文化兴村大格局。

苏昌培在家乡含辛茹苦坚守十载春秋,矢志不渝地探索未来乡村建设,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先河,为当代中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留下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


作者:苏金茂 苏涛 李锦辉 田壮壮

来源:本文为强国号发布的内容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