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滇缅路上的永春人(下)
来源:永春融媒 2021-09-16 16:45:29

“‘华侨青年义勇队’是祖国政府对我们青年机工回国服务的称呼,我们必须名副其实,矢忠矢勇,埋头苦干为八百万华侨争体面,为国家民族争生路。”这是1939年南侨总会公布的十条《机工回国服务信约》中的第七条。

遵守信约,奔走在滇缅路上“为国家民族争生路”的3000多名南侨赤子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本文讲讲永春籍机工刘贝锦、刘瑞齐、颜世国、林广怀以及虽非永春籍却与永春渊源颇深的蔡汉良的故事。

子承父志爱国爱民


滇缅路上的刘贝锦(刘贝锦之孙刘振和供图)

刘贝锦(1902-1958<另一说为1959年>),祖籍湖洋镇锦凤村,出生于马来亚。他是新加坡著名画家刘抗的堂叔。其父刘筑侯(字行,号静波)与刘抗的祖父刘惟有是亲兄弟,皆出自锦凤村锦龙角落的“凤龙堂”。

说起刘筑侯,在湖洋,老人们还记得这位热心肠的乡贤。“他对家乡人极好。”湖洋镇侨联主席刘锦城说,听老人说起家乡人下南洋之初,人生地不熟的,常会到刘筑侯家吃饭。作为南洋富商,刘筑侯的乐善好施被载入《桃源刘氏族谱》,说他“凡有所求,无不乐为”“倡捐巨资建筑麻坡中华学校”;而56岁去世时,尚有颇多利国利民之事,未能完成。可喜的是“其子善体父志,克成其功”。

的确,作为儿子,刘贝锦不仅与父亲一样热心公益,更在祖国危亡之际的1939年,响应陈嘉庚的号召,毅然流着泪辞别家人,携带自家企业的10多辆大卡车,加入南侨机工队伍,回国参加抗日战争。

1939年3月27日,刘贝锦率领第三批南侨机工从新加坡启程,乘轮船抵西贡,后转火车到达昆明。这一批回国机工共590多人,他任总领队。后来,刘贝锦出任“华侨先锋队”大队长,而在滇缅路上,华侨先锋队是牺牲最大的队伍。

“为了防止日本军队抢走外国支援中国的军需物资,1940年,在日军南进之前,华侨先锋大队又奉命进入缅甸境内抢运。华侨先锋大队的总处设在缅甸首都仰光,并在腊戌、八募设有分处。”曾为华侨先锋大队九中队的队长的李民生讲过,1942年,日本军南进,仰光、曼德勒、腊戌、八募相继失守。随后,腾冲以及中国300公里的土地也被日军占领。华侨先锋运输大队伤亡惨重,奉命撤退。最终,华侨先锋大队只有三分之一的车辆和人员撤离成功,其余人员还未来得及过惠通桥,就遭到了日军的杀害。

多才多艺、敢做敢当的大队长刘贝锦是幸存者之一,然而抗日胜利后,他却遭遇凄凉。1958年在重庆监狱中去世。顺口一说,1926年,刘贝锦在新加坡创办了南洋第一家电影自制公司,并拍摄了新加坡的首部华语片《新客》,也因此刘贝锦亦是南洋电影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战火未息不能回去

年轻时的刘瑞齐(截自央视纪录片《南侨机工》)

刘瑞齐(1914-1992),桃城镇留安人(今属南星社区),刘氏族谱记为“誉济”。他3岁丧母,12岁失去了父亲,后跟随从堂兄前往马来亚谋生。

1939年8月初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刘瑞齐刚刚新婚,岳父颇有家财,妻子颇为贤惠。然而,祖国危在旦夕,刘瑞齐决意归国。“为了防止走漏消息,刘瑞齐不在本埠报名,而是悄悄开车到另一埠头芙蓉筹赈分会报了名,待体检、驾驶考核以及一切手续办好之后,于启程回国之前夜才回家。”《陈嘉庚与南侨机工》作者林少川写道,启程前夕,刘瑞齐趁妻子熟睡,“把自己的手表、结婚金戒指和一些贵重东西连同写给妻子的告别信凑成一包,放进妻子的大衣柜里,只取走一套衣服,把钥匙放在梳妆桌上,默默地离开了温暖的家。”

“中国抗战一日未胜利,我就一日不能回去。”此后,远在南洋的岳父及妻子都曾写信促其返回南洋,然而,铁血汉子刘瑞齐只能咬着牙这样回信。

1938年8月17日,刘瑞齐启程回国。到达云南时,恰逢广西南宁战役开始,他所在的15大队奉命赶赴前线参加作战。1939年11月底,南宁失守,刘瑞齐随车队退入安南高平,编入特别运输大队,日夜抢运经安南转口的各式汽车及军用物资,在海防至广西靖西、东兰、河池一带穿梭。日寇占领海防之后,特别大队撤回昆明。经过重新整编,西南运输处集中力量投入滇缅公路抢运,刘瑞齐被调到“华侨先锋大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疯狂南进,中国派远征军入缅作战,刘瑞齐奉命运送远征军入缅,经历了一段最艰难的战斗岁月。抗战结束后又被调往独立汽车连,在川滇公路行驶。抗战胜利后,刘瑞齐曾在成都、重庆一带工作。1952年转业,携家人返回永春,他被安排在永春化肥厂工作,直到退休。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刘瑞齐的后人,了解到老人不高,清瘦,比较内向,平时话不多。晚年多生活在泉州。而他在南洋的妻子一直没有改嫁,后来抱养了一个孩子。那个孩子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到过泉州。

转眼,老人已经离开20多年,他自己很少提起却永远不会被人忘记的那段滇缅路上的烽火岁月距今也70余年了,然而,那份风华正茂的过去却总是如此令人感佩。

发挥所长报效祖国

晚年颜世国(截自凤凰卫视纪录片《南侨机工》)

颜世国(1914-?)出生于永春,5岁的时候随父母前往马来亚怡保。他对开车颇有天分,小学毕业即学会开汽车。16岁起,在一家布店里当司机。后来,与叔父经营一家杂货店,生意兴隆,收入颇丰,生活安稳。

正是这样的一个远离祖国的少年,却时刻关注故土。他的爱国之情很早就有展现。

1937年,中国开始全面抗日,远在南洋的颜世国积极响应支援祖国抗战的号召,率先将杂货店每月盈利的10%捐出,并主动向当地的橡胶园包工头和各商店开展卖花募捐,将筹集的义款全部交给“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统一汇回祖国。

1939年春节,25岁的颜世国与来自马来亚槟城的爱人举行婚礼。此时,中国抗战进入异常艰难的阶段,陈嘉庚等侨领在南洋发起支援祖国抗日的号召,颜世国夫妇响应号召将结婚戒指和节省下来的婚宴费用全部捐献给南侨总会。

不久之后,当得知南侨总会在征召机工归国之时,颜世国认为开车正是自己所长,理应报效祖国。于是,他一边把已有身孕的妻子送到槟城岳母家中安顿妥当,一边瞒着母亲和弟妹,跑到芙蓉埠筹赈会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滇缅路上,他历经了无数艰险,亲眼目睹许多华侨机工不幸翻车殉难。

1941年1月,颜世国与战友们运载一批军火到达功果桥边,突遇日机轰炸,桥面已被炸坠入江中。耳畔是日军的叫嚣声:“三个月内,滇缅路没有通车希望。”怎么办?不信邪了!颜世国与南侨机工们想出了一个极为冒险却相当有效的办法,他们用几百个废弃的汽油桶扎成大浮筏,一天之内就建起一座“油桶桥”,愣是保持了滇缅路的畅通无阻。

功果桥被毁,油桶桥的铺设,颜世国是亲历者;而惠通桥被炸,则是回响在颜世国身后的一声巨响。

那是1942年5月5日,颜世国刚刚把车从人缝中挪过惠通桥,日军便衣通过该桥的企图被守桥士兵发现,于是守桥士兵引爆早已埋在桥两侧的炸药,一声巨响之后,惠通桥彻底被炸断!

滇缅路断了!颜世国与200多名华侨机工毅然应征前往印度,协助运输汽油、军用物品以及大锡锭等。抗战胜利后,颜世国回国,辗转到达重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被分配到重庆公交公司开车。退休后,仍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特殊功勋化名侦察

年轻时的蔡汉良(孙建斌 供图)

蔡汉良(1918-1990),出生在南安。他虽不是永春籍,却在永春生活工作多年,他的故事也是在永春开始被发现被关注的。故而将他的故事放在这里讲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永春工作的蔡汉良开始被关注,尤其是他虽为“机工”却当了一回“侦察”,并因此立下特殊功勋的故事逐渐被传颂。他也是《陈嘉庚与南侨机工》的作者林少川在1985年做的第一份南侨机工采访录的主人公。林少川所写的《一个华侨机工的经历——记滇缅公路的南侨机工蔡汉良》文章最终引发了海内外很多人对“南侨机工”这一特殊英雄群体的关注。

据悉,1928年,蔡汉良随伯父到泰国读书。小学毕业后便在叔父蔡铁民的吉兴矿务公司学开火车、修汽车。1939年,他放弃了4个锡矿的继承权,作为南侨机工一员归国抗战。

与其他机工一样,他日夜穿梭在滇缅公路上,历经九死一生。而不一样的是,1944年5月,蔡汉良被派往泰国,潜入日军占领区从事侦察工作。

据悉,接受任务的蔡汉良化名蔡坤,因守备森严,想要进入基地几无可能。蔡汉良先暂住在附近的一个堂兄家,后来,遇上正为日本人当杂货采购员的泰国侨生郑阿隆。在阿隆的帮助下,蔡汉良终于进入拉温。他在一家日本人开的菜馆里找了一份杂役工作,随即展开侦察工作。

闲聊、眼观、耳闻、心记、笔绘……一名司机竟成了一名优秀的侦察兵。打杂时,蔡汉良假装与各种人无意闲聊以了解情况;得空时,他假意拉着共事的小工四处闲逛,借机偷偷观察拉温的布防状况,并用脚步丈量基地的方位和距离。之后,他用旧日文报纸绘制成秘密图纸,贴身藏好。终于,1945年5月,他带着情报回到昆明。据此情报,盟军一举将日军拉温基地的军火库、火车站、电台、高炮阵地全部炸毁。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立下特殊功勋的蔡汉良获得盟军总部的嘉奖!

战后,蔡汉良复员回到原籍,在泉州“泉安汽车公司”当驾驶员,并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工会活动。1955年,他转入福建省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生产能手”。1979年退休。

改名报国两别祖母

晚年林广怀(截自央视纪录片《南侨机工》)

林广怀1919年(另一说1920年)生,2012年去世。出生在永春一个名为“土角楼”的小山村(永春有多处名为“土楼角”的小村落,而“土角楼”则尚不知指何处,只能留待进一步查证),原名林江海的他未满周岁就跟随父母去了马来亚。家中9个兄弟姐妹,林江海是老大。15岁时,父亲病逝。他开始跟叔父经商。

“1937年,我18岁。日本人打祖国的消息让我们很震惊。当时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小的时候和日本人打架,他们也没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打我们的祖国?很不服气,立即参加了南洋的募捐工作。卖香烟、卖花……得来的钱全部捐给国家,做生意的念头在这时也就淡了。”很多年以后,林广怀回忆,他改名“林广怀”是为了回国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广怀”寓含心怀祖国,心怀亲人之意。

“你父亲不幸病逝了,放下一群弟妹9个,你是长子,要好好维持这个家庭!”1939年2月,当林江海入选第一批“八十先锋”时,年迈的祖母阻止。林江海当然懂得祖母的苦衷,他只好暂时放下回国的心意。

几个月间,他看着一批批南侨机工奔赴战场,报国之心愈烈。他决定再次报名,为了瞒着家人,他改名林广怀。7月,作为第八批机工的一员,林广怀就要启程了。“回国后应好好效力,不要半途而废。”闻讯赶来的祖母是如此懂得孙子的报国之心,她跟他说,“抗战一胜利,就要马上回来,老祖母等着最后见你一面!”

在祖母的叮嘱声中,林广怀来到中国。“我只有一个念头,抗战没有胜利,就不能当逃兵,就要一直坚持。”林广怀回忆说,惠通桥被炸断时,堂弟林财罹难身亡。

1945年,抗战胜利后,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林广怀迎来了南返的机会,不料,却因故错过。他只能将“南侨机工复员纪念章”及200美元复员奖金,寄回南洋。当收到纪念章时,年迈的祖母该有多自豪多悲伤啊!

1949年,重庆解放,林广怀将其经营的“南洋汽车行”变卖,其中一部分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其余全数捐给政府。后来,林广怀被安排在重庆一家公交公司上班,从事驾驶员工作,曾荣获“101万公里特级驾驶员”称号。退休后的林广怀先生仍积极参加台侨服务工作,无偿地为其他归侨服务。

参考资料:

中央电视台《发现》之纪录片《南侨机工》、凤凰卫视《大视野》之纪录片《南侨机工》及《永春文史资料》《泉州文史资料》《泉州华侨史料》《鲤城文史资料》《中国档案报》《麻坡中华中学一百周年特刊》等资料和林少川所著《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等文章、林卫国著《南侨机工——抗战史上最悲壮的群体》等文章以及《泉州晚报》《海峡都市报》《重庆晚报》和新华网、燕赵都市网等报纸、网站上的相关资料。

特别感谢多年致力于收集永春籍南侨机工资料的孙建斌老师、湖洋镇侨联主席刘锦城、刘瑞齐的后人、刘贝锦的后人以及留安社区、南星社区对本文的支持。

作者| 梁白瑜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