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风景名胜区之永春县大鹏村(大坪村)
来源:桃源乡讯 2021-10-25 17:13:01

清朝同治年间任永春知州的翁学本亲撰的《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碑记》

2015年12月4日,福建省政府发出公报:同意永春县大鹏山-魁星岩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公报中说,风景名胜资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

那么大鹏山-魁星岩风景名胜区有着怎样“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呢?

很多人知道大鹏山,也可能知道大坪村,或许还知道大坪村恰是藏在大鹏山深处;却很少人了解这座800多人口的小小山村,在十几年的外迁之后,几乎已是一座无人空村,更少人了解这方宝地如今重新整装待发,即将起航。

跟随记者的脚步,我们来说说大鹏山深处这一座小小山村——大鹏村(大坪村)。

“”从“大坪”到“大鹏

“要改回来了,已经将申请递上去了。”11月下旬的一天,齐聚在大坪村村部里的镇干部、村干部以及挂职该村的泉州市环保局副局长郑天助等人,正在热议该村村名将从“大坪”改回“大鹏”一事,大家的脸上是兴奋的,心里是激动的。

说起村名,大坪村人可有话说了。

“三百多年前,我们的一世祖来到大鹏山,那时这里还没有其他俗世之人呢。”该村文书郑学寨对本村的历史是相当上心的,他说,那时只有垂云寺的和尚生活在那里,郑氏先祖在此开枝散叶,至今分布海内外的后裔已经超过3000人。“大鹏是山名,我们祖祖辈辈也用此为村名。民国时期,大鹏村归入环翠保。你们看。”随即,郑学寨拿出一方木质门牌,上写着:永春县桃源镇环翠保大鹏村第二十号。

旧门牌(黄梁 摄)

可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将如此响亮的“大鹏”改为“大坪”呢?

“改名是解放后的事,当时村民文化水平比较低,‘鹏’字不好写,就写成简单的‘坪’。”村委会主任郑双全有些无奈,他说,这回要改名,也算是经历了一波三折。从2012年到去年,村里多次商议,终于在去年6月将相关报告送到县民政局。“今年7月,郑天助副局长到大坪村挂职,他报到当天,听说这事,马上就给民政局打了电话。我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对永春稍有了解的人,就懂得为何当地人如此在乎“大鹏”之名,毕竟大鹏山是为“县之主山”。

“大鹏山县城北。形如飞鹏垂翅,绝顶三峰,秀出云表。”清初,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一书中写到,“其旁重冈叠嶂,左为白马悬钟,右为云龙大羽,若鸟张翼下趋,平处结为县治,实县之主山也。”大鹏山有5个山头,最高峰“大尖”海拔近850米,它与另外两座海拔800米上下的山峰合称“绝顶三峰”,此外还有二尖和小尖,海拔也都超过600米。大鹏村位于海拔400多米处,恰属大鹏山怀抱之处,向东约1公里可达小尖,向北约3公里抵大尖。

“大尖和小尖是古人采取人工堆垒培植的方式堆积而成的。”郑学寨说,相传最隆重也是最后一次堆垒加高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民间人士黄文炳等人捐资千余元,在知州翁学本支持下完成这“改造自然”的壮举。时任知州翁学本为此事曾书有《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碑记》。

”从“垂云寺”到“大鹏岩

大鹏岩(黄梁 摄)

古人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海拔400多米的大鹏村里恰有一座千年古刹“垂云寺”,曾经香火鼎盛非凡。那条从大鹏山脚直通垂云寺的石阶古道,几被踩出石茧。

相传,垂云寺建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50年),因四周多见云山雾罩,有“云梯聚秀”之美,故名“垂云寺”。后来,随永春县衙搬至大鹏山下而更名大鹏岩。另一种说法是,因该山为大鹏神鸟栖息之所,故建大鹏岩,而岩寺所在地形称为“云梯”,又称垂云寺。大鹏岩为二进悬山式土木结构,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寺内有清代道光二十八年7月、12月分立的碑刻二方:奉宪示禁。这碑刻是永春州正堂为了保证垂云寺的寺产不遭受侵占,以敬寺内供奉之释伽牟尼、观世音菩萨等诸佛。岩寺两侧有“犀牛望月”“蜘蛛结网”胜境。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立(黄梁 摄)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立(黄梁 摄)

“原本大鹏岩将有上下岩,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柴镳毁佛时下岩没能逃过此劫,上岩因有皇帝御赐‘圣旨牌’而保护下来。”郑学寨说,大鹏岩里驻锡和尚最多时达99位,且代有高僧住持,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雍正帝御赐之“国师”。

当地人说,这位国师是大鹏岩第58代住持。这位得道高僧,云游江浙一带之际,机缘巧合,遇到那时还是皇子的雍正。高僧对他说了一句:“因何在外?当回家了。”雍正听得此语,赶紧返京,恰逢康熙临终,雍正恰巧获得“传国玉玺”并顺利继位登基。此时,国师已于康熙戊戌年(1718年)12月26日圆寂,葬于大鹏岩旁,然雍正不忘指点之恩,故勅封为“国师”,“御赐国师灵塔”六个大字刻于其墓碑之上。目前,该墓保护完好。

除了国师墓,大鹏岩前侧还有摩崖石刻“涤尘”二字,行草苍劲有力,为清代书画家郑书铭手书。“涤尘,写在这佛寺旁,当有佛旨。尘世之人如能洗去尘土,也就可以超凡脱俗了。”当地老人这样说。

郑学寨指示“涤尘”(黄梁 摄)

虽然,作为俗世中人,“涤尘”自是不易,但是,当您远望大鹏岩后那一片一直在“长大”的郁郁葱葱的油杉林,或许心里真的能安静许多。

”从“油杉王”到“油杉林

说起这一片油杉林,大鹏村人自豪得不得了。

你问他们,林子有多少亩?他们会反问:您问的是什么时候的面积?它是一直在“长大”的。看看,这才三四十年,都长到一百多亩了。

从何说三四十年呢?这还要从再早些的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那会儿说起。

“大炼钢铁那时,林子都砍光了。”村委会主任郑双全说,后来,由于村民生活艰难,也常到山上砍柴为家中柴火,那些油杉初长,也难逃镰刀。因此一直到80年代,油杉也没有机会真正长起来。随着越来越多人炊饮材料改用煤、气、电,它们才慢慢成林。“起初也只有一小片,可是几乎隔几年就能发觉向东向西两边繁衍出了一些,慢慢地慢慢地,三四十年下来,就到现在的一百多亩了。”

据悉,油杉木材纹理直,结构细,为建筑、家具、船舱、面板等良材,而且它是分布最南的乔木种类,对于研究油杉地理分布及海南岛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价值。可惜,由于各种原因,成片的油杉已经很少见了。“去年,省里来了林业专家,认真地考察,做记号,还申请取两株回去做实验呢。”郑双全说,现在“湖北”(因地处村子北面,且有“环湖”之势,故名)的这片油杉是三级保护植物。

如果说这片油杉林让你心生向往的话,那么那株树干周长超过3米的油杉王,就值得你敬仰了。“整片油杉都是油杉王的子子孙孙。”村里文书郑学寨说,因为郑姓迁居大鹏村只有300多年历史,因此无人知晓那株油杉王到底是人为种植的还是天生天长,他们只知道大炼钢铁的时候,油杉王差一点难逃一劫,“还好,砍伐油杉王的那个人砍了两下,就体力不支,大汗淋漓,病倒了,此后也就没有人去碰它了。”

油杉王(黄梁 摄)

如今,油杉王依旧郁郁葱葱,它安静地望着自己的子子孙孙生机勃勃、繁衍不息。而一个关于它被称为“长生树”的传说一直在被口口相传。那是在乾隆丙辰年秋的一天,一位徐姓游客背部突发毒瘤,红得发紫,几乎丧命,是油杉树根第二层皮捣碎敷之得以痊愈。因此人们称它为“重生树”。由于“重生”和“长生”闽南语谐音,就演变成今天的“长生树”,而用油杉树根治疗无名肿毒这一民间偏方被延用至今。

”从“鹏山古道”到“郑翘松

鹏山古道与翁学本所题《碑记》(黄梁 摄)

一直听说,大鹏山上有一条千年石阶“鹏山古道”,因此再访大鹏村时,记者特意选择从那条宽约一米的登山古道往上,红褐色岩石铺就的台阶缓缓向云中蔓延,一点也不急促,像极了大鹏村的子弟、前清举人郑翘松沉稳、厚实。从大鹏山脚到翘松古厝,约有石阶2.5公里。

“近些年,走古道的人越来越少,石阶也坏了不少。不过,今年10月,村民自发集资重修这条古道,再不久就可以完工。”文书郑学寨在前头领路,不时指点脚下有些石头就是千年前的石阶。“发动集资以来,已经有近百人参与,最多的捐一万多,最少的五百。有从政的,有经商的,有打工的,也有农民,反正有一份力出一份力。”

道中有清朝同治年间任永春知州的翁学本亲撰的《修筑永春大鹏山龙脉碑记》。碑记以“城之北,有峰岿然,昔人取其象之轩举而名之曰大鵬山,曰云梯,盖桃源之主山”开篇,全文近400字,记录了“多圳塌脉动络几断,堪舆家以兹山人文攸关常深惜之”,为此“修筑大鹏山龙脉,以振兴桃源人文”一事。

来到郑翘松出生的古厝“灵春堂”和在他中举之后,其父特意修建的大厝“福安堂”,两堂虽皆已破落,然远眺之时,依旧神采熠熠。这位晚年以“卧云老人”自号,将生活居所安放在“卧云楼”的永春一中(时名“省立十二中学”)校长、永春县图书馆馆长、唯一民间编纂的《永春县志》主编郑翘松在大鹏村度过了少年时代。他的诗词成就特别高,就连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对他的《抗战诗稿》甚是赞赏。而马来西亚永春会馆高悬的对联将“翘松诗词”指为“永春三绝”之一(另两绝为“桃陵书法”“桂亭织画”),也从来没有争议。

“这里曾是郑翘松藏书阁,后来拆了,现在看到的是重修后的建筑,可惜里面的藏书没有了。”郑学寨指着村中的一座半开口建筑,他说,村里还有字纸亭,听说是以前读书人冬至日焚废字纸的地方,“过去读书人认为字是神圣的,废字纸也不该乱丢,因此会将没有用的字纸收集在一起,冬至日时在字纸亭举行仪式后再焚烧。”

藏书阁旧址,背后为百多亩的油杉林(黄梁 摄)

过了大鹏村,登上小尖,眼前恰如一位巨人之首,而县城就像一张网,中间的小山脉就是仙人伸出的手,紧紧抓住这张网,难怪人称“仙人撒网”;攀至“大尖”顶上,东可眺望湖洋、东平、东关,西可遥望达埔、吾峰,北可看清介福、德化三班,南可俯视岵山、县城、五里街。脚下,那一带桃溪水蜿蜒东去,甚是灵气。

“在大尖的南面,有一处洞穴,我小时候曾爬进去过。虽说洞口相当狭窄,人需要像猴子一样攀爬,方可得其中,故名‘猴洞’。可是一进洞,马上豁然开朗,有石阶下行,阶下设石桌椅,旁边还有灶口。”郑学寨说,再往里走,越走越宽,一般人大概走到40-50米处,手中火把就会熄灭,再也无法前进了。至于火把会灭,可能是没有人走动,空气流通不顺所致。“有人往洞深处丢石块,却无法听到石头落地的声音,真是神秘得很。至于这洞会通达哪里,现在就没有人知道了。听老人说,古时候,穿过这洞可以一直走到泉州呐。”

不止大尖、小尖、猴洞、蛇洞,还有尾贡、石鸡、石狗、仙人拉锯、仙人走棋、龙船石、狮嘴口、美女梳妆、石龟……它们在大鹏山上悄然存在几百年、几千年,可能还有更多未为人知的好所在。“看那‘美女梳妆’,实在是惟妙惟肖。大尖峰顶下宽上窄,呈圆锥形,很像古代妇女头上的发髻,大小两侧各有一条山脉分别向两侧延伸然后向前合拢,犹如人的两条手下臂,前方是一片平缓的坡地,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远远望去,就像一位美女在为自己梳妆打扮,头顶四周时而怒放的野花,更增添了美女的妩媚。”

郑翘松出生地“灵春堂”(黄梁 摄)

参考资料:《永春县志》(1990年版)、《永春州志》(清乾隆22年版)、《永春文史资料》、《鹏翔郑氏族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明)何乔远《闽书》等。

特别感谢大鹏村文书郑学寨、村委会主任郑双全提供资料。

作者:梁白瑜

来源:黄粱一鱼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