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抗
来源:永春融媒 2022-05-17 17:11:43

刘抗(1911.4—2004),湖洋镇锦凤村人。曾任新加坡艺术家协会会长、新加坡文化部美术咨询委员会主席,著名画家。

刘抗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年去南洋谋生。刘 抗 6 岁随母到马来西亚麻坡与父亲团聚,就读麻坡小学、星洲中华学校,成绩均名列前茅,尤其崭露出美术天资,令教师惊讶赞赏。1927 年,为深造学业,千里迢迢到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求学,再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专攻绘画,成为著名画家刘海粟的得意门生。刘海粟给他的评 语 是 :“ 孜 孜 不 倦 ,品 学 兼优”。

1929 年,刘抗随刘海粟赴欧洲各地考察美术,并在巴黎留学。期间,饱览欧洲风光,流连山水民情,触发创作意境,积累创作素材,他的作品多次选入法国艺术家协会在巴黎举办的画展。

1933年,刘海粟鉴于刘抗在巴黎学有成就,聘他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洋画教授。刘抗备课认真,教学谨严。教学期间,常带领学生到苏州、杭州、无锡、南 京、常熟、青岛、浙江普陀山等地旅游写生,登临绝顶,泛舟清流,走访山村农居、傍水湖泊渔家,深入生活,激发灵感,创作出许多优美的风景画、人物画。刘海粟回忆说:“刘抗深厚的绘画基础,清新练达的艺术风格,广泛的文艺素养,诚挚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很快便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成为上海美专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1937 年,刘抗返回星马在当地中化中学任教。1942 年定居新加坡,1946—1958 年,担任新加坡中华美术研究会会长。刘抗是新加坡艺术家协会创办人之一,1968—1979 年,担任新加坡艺术家协会会长。1969—1977 年,连续 8 届每年担任新加坡国庆美术展工作委员会主席,成为新加坡第一代著名画家。70 年代,他两次率新加坡美术考察团回国观光,漫游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沿途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文物古迹作深入的钻研探索 ,面对大好河山 ,实地描绘,对中新两国的文化交流,起了促进作用,影响深远。

刘抗在美术园地耕耘勤奋,收获甚丰。青年时期旅法 5 年,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回国后在上海美专就举办过个人画展。扎根东南亚后,推出了系列美术作品“巴里系列”“沙芭系列”“印度民族系列”“华族系列”等,开了“南洋画派”的先河。1981年,新加坡文化部暨国家博物院为刘抗主办“绘画创作回顾展览”,展出他早、中、近期的水墨画、油画、粉彩画等作品 230 多幅;新加坡国家电视台专门为画展拍摄纪录 片,还出版《刘抗画集》;由于他对新加坡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新加坡总统颁赐他“1970年新加坡共和国公共服务星章”。1996年获新加坡卓越功绩服务勋章。《星洲日报》曾评论说:“新加坡的美术有今天蓬勃发展,刘抗的教育启发 ,领导推动 ,功绩彪炳。”1949—1998 年近半个世纪里,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画廊、新加坡美术馆等举办 20 多次刘抗的绘画联展;1957—2002 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等举办7次刘抗个人画展;1928—1997 年,在法国巴黎、前苏联莫斯科、澳洲、马来西亚、日本等举办国际展览;还到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举办画展,广受社会各届赞赏。

刘抗绘画把国内外各种文化源流、各种艺术风格及其绘画技巧,熔为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人感到他的画用线赋彩具有极好的概括力,内涵丰富却又显得单纯、明朗、洗练。

刘抗的绘画技巧独特。他的油画创作,确定题材后,总是先琢磨那些写生画稿,用素描尝试构图,自己满意后,用粗线条转画到油布上。而后,用较长的时间,构思整个画面的布局、色调、用笔,实际在油布上挥毫的时间,则比较短暂。而且有如中国画的画法,多数是下笔之后就不改了。这使他的画自然清新;他的油画是用色彩配合不同形态与线条产生的,他运用油画原料,不论是刀刮或笔涂,总是浓厚充沛,而细节大多删掉,紧紧地把握突出主题要点,使他的作品显出厚重、凝练、气势磅礴的风格特色。

刘抗对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理论及其发展史,也很有造诣。他在各地报刊发表数百篇评论文章,作过多次讲演。对世界著名画家,诸如西班牙毕卡索、法国马谛斯、东南亚李曼峰,中国刘海栗、徐悲鸿都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述。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专门为他出版《刘抗文集》。

刘抗有很深的家乡情结。1985年8月,偕同夫人陈人彬、女儿刘道纯回到出生地——锦凤村万美堂,环视祖房,拍照留影,捧起泥土,闻了又闻,用嘴亲吻,并送与夫人、女儿共同闻尝,朴素乡情,溢于言表,说:“故乡的泥土最香,故乡人感情最深,故乡的山水最秀丽”。看到南宋古迹东关桥非常激动,说“6岁那年,离乡南渡,路过东关桥,在桥上歇息,这长廊屋盖梁式桥至今记忆犹新”。在离开永春前往福州,途径湖洋与仙游交界的几公里路上,接连下了5 次车,反复拍照,恋恋不舍,思乡爱乡,情深意长。

2004 年,刘抗去世,享年94年。

       来源:摘自《 永春县志(1988—2007)》郑梦如辑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