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耀桃源(之一)
来源:永春融媒 2022-05-25 10:53:49

灵岩毓秀,奎斗钟英。大魁天下,佑启文明。

魁星,是神话传说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儒士学子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永春魁星岩以供奉魁星公而闻名遐迩,是永春乃至东南沿海的重要人文地标。魁星岩充盈了绵绵不尽的灵气,是永春人文精神的重要渊薮,是永春人不断奋发进取、勇于夺魁的精神源泉。

唐宋以来,魁星之光泽被桃源大地,这里崇文重教,光昌文运,书院遍布乡野村落,仁人贤哲辈出不穷,流风遗韵传响后世。旧志有云:“永春,古称壮县,衣冠文物,俪比大邦,诗书弦诵之声不绝。”“在宋文风翔于七邑,儒硕彬彬”。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文化教育的执着,对魁星信仰的虔诚,已深深化入永春人的基因。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桃源古地,山川秀丽。文风流韵,绵延不绝。斯文继起,文脉赓续。人物风流,还看今朝!

一、星耀苍穹

魁星,是文昌帝君外另一位文运之神,传说乃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中国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

魁星最早源于远古星辰崇拜中的“奎宿”,属二十八宿西方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因其“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东汉时即有“奎主文章”的说法。而北斗七星在中国民间被视为主宰天下文运的的星宿,第一至第四颗星(合称“斗魁”或“璇玑”)被称为“魁星”,一说指第一颗天枢星。因为“奎”与“魁”读音相同,后来逐渐合二为一,统称为“奎星”或“魁星”。

在中国民间,魁星被尊称为魁星公、魁星爷、大魁夫子、文魁夫子、大魁星君。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盛行,魁星崇拜对于参加科考的士子们具有非凡意义。魁星信仰兴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许多地方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永春魁星岩则是在寺庙里供奉魁星公,希望本地文运昌盛,科甲蝉联。魁星公的形象一般为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右手握笔,左手持斗,脚踏大鳌头部,寓意“独占鳌头”,左脚后扬,脚上是北斗七星,寓意“魁星踢斗”。

北斗七星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

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勺部),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总称“璇玑”。因四星排列如斗形,又称“斗魁”。此四星即“魁星”,有时也特指第一颗天枢星。《史记•天官书》“魁枕参首”张守节正义:“魁,斗第一星也。”第四颗天权星在民间也被称为“文曲星”。

在永春民间说中,魁星公自小家贫却志向远大,在私塾寒窗苦读。他连中三元,却因貌丑在金銮殿惊倒皇后娘娘,被皇帝除去功名。他愤恨抛冠去服,赤体沐淋天雨,跳落东海巨浪之中。魁星投海,惊天动地。东海龙王令鳌仙浮头,拯救魁星;天庭玉皇赐他“三元及第”,朱笔一支,驱邪镇鬼,净化尘世。

魁星点斗碑,清朝同治年间马德昭书画,立于陕西省西安碑林。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组成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立于“鳌”上,一脚翘起托“斗”字,寓意“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信仰兴盛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全国各地兴造供奉魁星的建筑,大多数是魁星楼、魁星阁,唯有永春魁星岩是以寺庙供奉并以“魁星”命名寺庙。魁星岩的魁星塑像,雕形奇古,世间罕见。相传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颜应时中进士后,感激魁星文光灵应,取特大樟木雕刻而成。

明代“魁”字崖刻,位于永春县苏坑镇东坑村,以丑人作“鬼”字,以七星象形“斗”字。

清末永春民间绘画《魁星踢斗》

“魁”字瓷盘

千百年来,永春众多家族重视文化教育传承,在祖祠内供奉魁星公(大魁夫子)。图为民间手抄本里的蓬壶杰山吕氏大宗祭魁星文。

湖洋《仙溪郑氏族谱》记载:“大龛右旁一小龛,塑大魁夫子神像奉祀”。

玉斗《桃源凤山康氏族谱》记载:“洪山(即凤山、红山)院内祠堂,旧奠魁星宝像,文运渐兴,叠游于庠,一举于乡,或由岁荐而宦广文,或由俊秀而分州牧。”

民间手抄本里的魁星君庆赞文

2022年初,石鼓镇、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联合在石鼓镇桃场社区颜氏智房小宗布置魁星文化馆,较全面地介绍永春厚重的魁星文化,让参观者深入了解永春悠久而独特的人文历史。

□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