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之子,国之脊梁!今天让我们深刻缅怀林俊德将军
来源:永春融媒 2022-05-31 14:46:58

导读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

今天 他是我们的头条

林俊德把一生献给了戈壁,

献给了“两弹一星”伟业。

在生命最后1天,

虽然已经腹胀如鼓、呼吸艰难、极度虚弱,

但他仍然9次请求下床工作,

反复叮咛资料要整理,要保密。

今天,

——林俊德 逝世十周年的日子。

让我们一起回望他的历程,

缅怀工程院院士林俊德。

林俊德生平简介

林俊德(1938.3.13—2012.5.31)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人。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空中爆炸冲击波、地下爆炸岩体应力波、爆炸地震波、爆炸安全工程技术、强动载实验设备与实验测量技术等研究工作。参加过众多重大国防科研试验任务,带领项目组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课题,获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二等以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1990年获国家人事部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俊德是靠政府的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的。他认为,能吃苦、能抓住机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主要因素。1993年,中央军委授予他少将军衔。可他在1994年6月千里返乡,却一路乘坐火车硬席。他说:“人生的旅途虽长,但关键的就那么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林俊德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疆戈壁滩上度过的。1963年5月,他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担任组长。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工作条件又很差,他只能日夜加班设计,加工时下车间跟班,终于按期完成了参试前的全部的技术准备和考核工作,并参加了首次核试验。在这次试验中,小组的钟表压力自记仪取得了成功,组织上给他记了个人二等功。这套仪器经过改进和完善后,比美国的同类仪器更可靠更准确,重量只有它们的1/5至1/10,造价也低多了,很快就被推广到所有参试单位,后来还获得了国家三等发明奖。在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和同伴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奖,立一、二等功各一次。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争分夺秒地工作。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

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

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他不想耽误孩子们毕业。

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

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几个小时之后,2012年5月31日20时15分,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这是马兰基地全体将士为林俊德将军送行的挽联。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故事来重温将军的生平事迹。

故事一:桃源学子

1938年,介福乡紫美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林俊德。林俊德将军出身贫寒,父亲林宗海,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除他之外还有四个兄弟姐妹(一姐二妹一弟),一家子都靠着父亲微薄的收入艰辛生活。他先后就读于西安小学、南湖小学、永春一中,在他初三的时候,父亲积劳成疾,因病去世,于是她母亲向永春县信用社申请了50元贷款。同时,永春一中给他提供了20元的助学金,而这笔钱对于当时的林俊德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让他凑足了求学的路费和学费,帮助林俊德走出大山、踏入浙大校园。

林俊德始终践行“求是精神”的校训,在1958年,国家当时急需一种新型油马达,林俊德和张文斌两人组成攻关小组去攻克这个难题。当时仅是大三学生的两人,根本没见过油马达,也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唯一有的只是一张前苏联油马达的总装示意图。他们通过反复研究,终于掌握了工作原理,并成功地在三周后制作出了一台新型油马达。1960年,各项学业成绩均名列前茅的林俊德,获得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并被批准提早毕业。(7年读5年)

故事二:大漠铸盾

林俊德1960年大学毕业参军入伍后,在单位的安排下前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核试验专业。进修完成后立即奔赴戈壁滩,与马兰花相依相伴。

1963年5月,林俊德被任命为科研课题组组长,接受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的光荣任务。经过一年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中国第一批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林俊德他们手中诞生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正式向世界宣布消息之前,周恩来总理突然询问核爆炸试验工作现场总指挥的张爱萍将军,凭什么说这是一次核爆炸而不是一般的化学爆炸,他要求拿出准确的依据。恰好此时,26岁的林俊德匆匆赶到,说:“冲击波的数据已拿到,从记录的波形和数据证明,这次爆炸是核爆炸。”张爱萍激动地拍了拍林俊德满是尘土的肩膀说,你们立了大功。

故事三:最后冲锋

2012年5月,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罗布泊的荒漠戈壁,到医院病房的特殊战场,他用战斗者的姿态,完成了一名国防科技战士的最后冲锋。

“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5月29日,病情突然恶化的他拒绝了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于是,西安唐都医院的病房中,出现了这样震撼人心的场景:在生命的最后3天中,这位75岁的科学家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成员交待后续科研任务……

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这位让罗布泊发出45次巨大轰鸣的将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弥留之际,老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是军队的,国家的,现在你终于属于我了......”

临终前林俊德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我本事有限,但是尽心尽力,谢谢大家!”

故事四:时代英模

东起科尔沁沙地,西至天山南北的广大荒漠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沙产业的理论,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为指导,开始因地制宜探索践行沙产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为保护当地生态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这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辞,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是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林俊德。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3年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追授林俊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

2018年9月,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林俊德与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习总书记强调,“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林俊德将军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引领。”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里,习总书记再次为林俊德点赞,“此时此刻,我特别要提到一些闪亮的名字。今年,天上多了颗南仁东星,全军英模挂像里多了林俊德和张超两位同志。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林俊德将军已经做了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所能做到的一切。

而我们,

最应该做的事情,

就是让世人铭记他的名字,

铭记林俊德将军的功勋。

来源:央视新闻、永春组工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