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耀桃源(之三)
来源: 2022-06-08 17:39:47

三、书院雅韵(上)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机构和学校。始于唐代,原为皇室所设,掌管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给皇帝讲解经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书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可开设,书院演变成为读书和讲学之所。明清以来又多成为学子研学准备科举考试的地方。

永春的官方书院,先后有文公书院、梅峰书院、正音书院,以及官府倡建的鹏山书院、怀古书院、社学。私人家族之书院,则遍布于各乡里,或依附于家族聚居的古大厝,或择建于清幽雅静之地,较著者有岩峰书院、侯龙书院、梯山书院等。

在封建时代,书院承担了培养科举人才、传承文脉的重任,有力地推动了永春地方文风的发展。清廷废止科举后,大多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

文公书院

明代文公书院大致位置现貌

明伦堂

文公书院,是永春县(清代升永春州)的官方书院。首建于留湾(今桃城镇留安社区),续建于县治东北隅,又建于文庙之东,后圮毁。

留安旧有修爵堂,建于明永乐年间,嘉靖初知县杨太古“毁淫祠”时将其拆毁。明嘉靖四年(1525年),永春知县柴镳因“朱文公过化永春,宜有专祠”,于是在修爵堂原址倡建文公书院,经始于同年腊闰(闰十二月),落成于嘉靖五年(1526年)季春。文公书院中为正堂,祀朱子(即朱熹);后为讲堂;两翼建楼二,左为“识风”,右为“同月”。柴镳还请晋江籍著名理学家陈琛撰写《永春新建朱文公书院记》。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文公书院毁于地方战乱,续建于县城东北隅。

清顺治三年(1646年),文公书院又毁于战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郑功勋、教谕蔡祚周将其迁建于县城文庙之东侧。建正室三,中奉朱子像;后为学舍四,前为魁星楼、文昌阁。

乾隆十二年(1747年),永春州知州杜昌丁在文公书院建讲堂三间,两庑学舍四间,延师集生徒肄业其间。捐银四十三两七钱零,置田三亩五分。十八年(1754年),又置三亩一分零,并西坝新垦地租,为师生膏火之资。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署知州郑国望又增学舍六间。

此后,文公书院“岁久而圮,地亦湫隘难容”。乾隆三十一年(1766)春,知州嘉谟捐俸倡建书院,移其址于梅山之麓,即梅峰书院。翌年(1767年),知州嘉谟将原来文公书院中间的讲堂改建为明伦堂,并移附两学署于后。

梅峰书院

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志》中的梅峰书院图

梅峰书院,地处永春县五里街镇华岩社区梅峰之麓,是清代永春直隶州设立的官方书院,也是永春第一中学的前身。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办永春州中学堂止。

永春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县升格为直隶州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均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原有的文公书院“岁久而圮,地亦湫隘难容”。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署永春知州的黄宽、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任永春知州的宋应麟,都曾捐出俸禄倡议重建书院,但都因任职时间短暂而未能成事。乾隆三十年(1765年),满洲镶蓝旗人嘉谟出任永春知州,“询风俗,求利弊,审为治之先务,乃议建书院,以为诸生群聚讲习之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嘉谟捐俸倡建书院,“应募者如响”,“移其址于梅山之麓”,这就是梅峰书院创建的由来。同年初夏,提督福建学政王杰到永春州视察,梅峰书院的建造也得到了他的支持。

重建后的梅峰书院

由于官民士绅的齐心协力,梅峰书院的建造过程十分顺利。从乾隆三十一年“秋七月而巨工克举”,“告竣于腊月中浣,共费募金二千八百五十圆”,前后五个月时间就建造完成了。

梅峰书院的建筑格局,王杰在《梅峰书院记》里简略地说“仍祀文公于其内”,“讲艺之堂、栖士之舍毕具”;嘉谟在《梅峰书院记》里说“售基旁隙地而扩充之门墙、后楼,计深四落,翼以厢房”。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卷八在嘉谟传略里说得稍为详细,“前有讲堂,中祀朱子,后摛藻楼,号舍数重”。

担任过梅峰书院山长(掌教者)的,由永春知州礼聘,多为举人出身,是当时才学与品行卓有声誉的名师硕儒。可考者有郑鸣冈、方以镇、周联登、赖其瑛、黄凤仪、王金铭、李祥恺、陈邦詹、薛德先、陈锡恩、何家珍、李因时、陈佩韦、郑家驹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袁世凯、张之洞向朝廷奏请立停科举,推广新式学堂,清廷诏准翌年开始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当时河南人李树敏再任永春知州,筹建学堂,热心归侨郑安邦捐资1000银元为首倡,又向南洋华侨富商募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在梅峰书院原址正式开办永春州中学堂(即永春第一中学前身)。

随着时代的变迁,梅峰书院的建筑逐渐湮没无存。2016年,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永春一中复建梅峰书院。复建工程从2017年开工,2018年10月竣工。

文公书院和梅峰书院均奉祀朱子(朱熹)像,文公书院更是直接以朱熹尊称命名。朱熹谥号“文”,故世称朱文公。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闽学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朱子。他的理学思想影响很大,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永春是朱熹的过化之地,朱熹与永春有很深的情缘。朱熹的恩师蔡兹、挚友陈知柔、同年进士陈光、苏升等都是永春人,其理学弟子中也有不少是永春人。永春人留正任丞相,重视朱熹理学,推荐朱熹为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朱熹曾到永春拜访恩师蔡兹,与陈知柔畅游县城北郊环翠亭、达埔岩峰书院并讲学,夜宿吾峰镇大剧铺并留题《宿大剧铺》诗,到达埔镇达里岩、湖洋镇鼎仙岩游玩,到永春最西部的一都镇与陈光盘桓于岱山岩。在永春中部的蓬壶镇高丽林氏祖祠内悬有朱熹题赠的“居敬”匾。朱熹担任同安主簿期间,专门向永春县令黄瑀请教为政之道,后来朱熹与黄瑀还结成了儿女亲家。

朱熹

正音书院

清雍正六年(1728年),雍正帝谕令“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训导,务使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于是两省所属府州县都设立“正音书院”,招秀才举人学习京音(北京语音)。

永春的正音书院存在时间很短。据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卷十二“学校”载:“正音书院,在文公祠内。国朝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设正音师,以邻省候选教谕晓官音者为之。时委仙居贡生郑先行主教事,岁给廪俸。乾隆三年(1738年)停止。”

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社区崇德堂石雕里的老师授课图

环翠亭、鹏山书院

重建后的环翠亭

鹏山书院,位于永春县桃城镇环翠社区,环翠山上,环翠亭左。因地处大鹏山麓而得名。

南宋绍兴年间,朱熹与陈知柔曾讲学于环翠亭。清同治三年(1864年),永春知州翁学本发动乡绅集资建造鹏山书院。据民国《永春县志》记载,“鹏山书院在环翠亭之左,与亭连为一区,中隔一墙”。福州永德会馆内的《桃源翁李立斋先生传赞》碑记提道李继如(字立斋)曾“葺环翠亭书院”。

翁学本延请退休返乡的李景沆(举人,历知河北晋州、沧州、新乐、盐山、南皮)为掌教,此后继任掌教者有李因时、薛德先、林汝南、林式璟等饱学之士。一时间,朱(熹)陈(知柔)遗绪得以延承,晚清永春文风一时盛起。

可惜好景不长,1905年清廷宣布废止科举后,“(鹏山)书院锁闭,未几老成凋谢,而栋宇亦倾圮无余矣”。

怀古书院

怀古书院大致位置现貌

怀古书院,是怀古堂的附属建筑,位于永春县蓬壶镇美中村。

怀古堂是南宋永春名贤、理学家陈知柔的别业,原在永春县蓬壶镇美中村陈坂角落。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卷十五“古迹”载:“怀古堂:宋陈知柔别业,朱子次韵《怀古堂》诗:平昔陈编里,心期本自幽。那堪旧泉石,更作此追游。好句看犹在,遗忠怆已休。亦如今日意,不作大江流。”元、明年间失管倾坏,其址已为他用或复耕。清代曾诉讼十多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向焘(字静庵,四川中江人)署永春知州,将这桩讼案断结,另择于美中村龙墩角落重建一座怀古堂,并在怀古堂边添建怀古书院。但由于向焘署理永春知州的时间很短,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即离任,怀古书院未及完工。

但怀古书院应该是有完工并发挥作用的。从民国《永春县志》可以找到两位地方名士与怀古书院相关的记载。李景沆退休返乡后,除主讲鹏山书院,还“尝建怀古堂,以存先贤遗迹”。林以仁(1836—1899年),蓬壶镇西昌村人,岁贡生,精程朱理学,擅诗文书画,“李树敏为知州,重其学行,延掌教怀古书院,远近受业者不绝”。

随着清廷废除科举,怀古书院又变得沉寂。1950年,又废圯复耕。

社学

汤头庵(登真殿),即蓬壶社学所在地,位于蓬壶镇汤城村。

社学是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社学的规模一般都大于私塾,而且较为正规。

永春的社学分布,历代地方志记载资料较为散乱。明嘉靖五年《永春县志卷二“规制志”之“社学”载:“古者乡闾里巷皆有学。本朝洪武初,令有司立社学,延师儒以教民间弟子。正统初,又令提学官及司府州县官严加督课,由是,民间里社皆知向学。永春十四都村落不一,皆有社学,其可见者仅十三,余不得尽书。”在卷九“杂志”之“二氏”又提道:“至于道观、神宫、淫祠者类,长民君子,间渐毁之,或为书院,或为社学。”这13所社学分别为文兴、云龙、迎晖、西门、儒林、上场、龟龙、寿峰、长安、文章、西陵、五峰、蓬壶,绝大多数是明正德、嘉靖年间由知县杨太古、柴镳将民间寺庙宫观改造而成的。

清乾隆二十二年《永春州志》在卷十二“学校”中同样收录了这13所社学,并加上:“紫阳社学:在县坊东北隅。”这样一共是14所社学。

但是,永春的社学其实并不止这14所。在明嘉靖五年《永春县志》卷九“杂志”还可以找到3所社学:“龙泽堂:在八都井头村,今改社学。”“福元堂:今改社学。”“启明室:在十三都。今改社学。”在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卷三“建置志”之寺观记载:“聚仙宫:在二十二都。明德化吴仙济川之子设教鳌峰社学,寻亦仙去,后人称景阳仙,甚灵,凡禾苗遭蝝,祷之辄有风雨起,蝝尽灭。”

 □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