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耀桃源(之四)
来源:永春融媒 2022-06-14 17:38:09

三、书院雅韵(下)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学术机构和学校。始于唐代,原为皇室所设,掌管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给皇帝讲解经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书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可开设,书院演变成为读书和讲学之所。明清以后又多成为学子研学准备科举考试的地方。

永春的官方书院,先后有文公书院、梅峰书院、正音书院,以及官府倡建的鹏山书院、怀古书院、社学。私人家族之书院,则遍布于各乡里,或依附于家族聚居的古大厝,或择建于清幽雅静之地,较著者有岩峰书院、侯龙书院、梯山书院等。

在封建时代,书院承担了培养科举人才、传承文脉的重任,有力地推动了永春地方文风的发展。清廷废止科举后,大多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

岩峰书院


岩峰书院,位于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创办于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和陈知柔曾在此讲学。

岩峰书院与岩峰寺共墙并联,当地人合称为“岩峰院”,其前面的角落“院前”因此得名。土木结构,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永春州志》卷三“建置志”之寺观载:“岩峰院:在九都卓口村,陈知柔读书处,里人张石书有记。”民国十九年(1930 年)《永春县志》卷八“名胜志”载:“岩峰院:宋陈知柔读书处也。院宇高敞,以地近乡闾,改建小学校。”1915年在此创办达新高初两等小学。1931年改为区立达里小学。后几度易名,1969年改为岩峰学校,1981年改为岩峰小学。1994年因翻建教学楼,岩峰书院被拆除,现仅存一个古石槽。

岩峰书院(岩峰小学)是永春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安南永德苏区重要领导人、骨干李南金、李剑光、李世准、李世全、李素明等曾在此读书,李南金、李世准曾在此任教,成立中共达埔支部。

侯龙书院


侯龙书院,位于永春县吾峰镇侯龙村。2002年1月列为永春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0月列为福建省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颖川侯龙陈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侯龙陈氏十三世祖素厚(岁贡生)在弱冠时(20岁左右)建“竹园斋”,此为侯龙书院之前身。至清嘉庆年间,十六世祖陈孝武(例授直隶分州)建“桂轩”书斋。两书斋经此组合成一座园林式的书院。清末诸生陈超元,字蕊庭,曾游学省城福州,以善交游、重然诺而深负时望,后归乡里主持“桂轩”,当时的永春知州翁学本大书“董帷”二字以表彰之(“董帷”二字典出西汉著名学者董仲舒授课时“下帷讲诵”,以喻指闭门攻读或治学精严)。20世纪20年代,侯龙村的旅外茶商陈悌怀先生独资重加修缮,使其池、亭、阁、榭皆备。侯龙书院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段时间曾作为侯龙小学校舍。

侯龙书院位于侯龙村的腹部,四面绿水青山环抱。为园林建筑,古香古色,颇有特色。书斋原建有十八厅,分别有上下厅、前厅、两厢厅、东西厅、阶下两厅、孔子厅、桂轩两侧厅。今其格局仍大体保存完整。

侯龙书院至今保存着一些对联,包括“种树类培佳境地;读书如拜小神仙”“贤能所至人咸仰;和惠为怀世尽春”“垅负侯龙,文卜在田龙见;屏开美凤,瑞徵当世凤鸣”“晓雨绿侵书带草;春云红映笔床花”“博古图搜周汉制;无声诗写晋唐题”。

梯山书院


梯山书院,位于永春县桂洋镇桂洋村十八梯山。清同治年间(1862-1874),由桂洋人林天德、林祖龄和邻乡徐姓捐资同建。

据《桂洋锦水林氏族谱》记载,林天德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咸丰十年(1860年)取进州学,是年 86 岁;同治四年乙丑(1865 年)参加会试,已是90多岁,钦赐翰林院检讨,敕授承德郎,并赐建百岁坊。乡里人尊称林天德为“翰林爷”。族谱还提道:“梯山书院,与邻乡徐氏捐资同建。”

林天德为人正直,乐善好施,热爱家乡教育公益事业。他以自己求学之路的艰难,和不堪重负(聘请私塾先生难、经济负担重等)的亲身经历体会,决心建一座好书院。经过谋划,在十八梯山建成书院,了却一桩心愿。

十八梯山在未建书院之前,几十层种有桃李果树的畲坪像梯阶一样,一层层重叠而起,故称“十八梯山”。十八梯山的形状像仰起的狮头,建书院时定位于狮嘴,林天德为之起名“梯山书院”。

梯山书院用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一层土木瓦顶结构。远离纷乱嘈杂,是一处清幽雅静适宜读书的好场所。

后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书院容纳不了求学生数增多的需求。1923年,书院停办,迁到桂洋土楼就学上课。书院从此无人管理,1947年前后,因破烂倒塌而荒废。

印川斋书院


印川斋书院,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村。

印川斋是诒燕堂的附属建筑,建于清朝后期。其建造者林吉英,是埔头历史上有名的族贤,属埔头林氏十七世,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卒于同治五年(1866年)。据埔头林氏族谱记载,他是太学生,被封为三品军功衔千总,又诰授副总府游击衔。

林吉英到德化县高洋乡买了一块山地,将山上的大杉木砍下来运回埔头,用于建造诒燕堂。诒燕堂大门的青石柱有联云:“前帐后屏开甲第;左旗右鼓焕人文。”他又在诒燕堂旁边还建了一座独立的书房,即印川斋,以供子孙安心读书。印川斋为双进,有护厝,天井盖有一亭,结构严整,风格古朴。

2015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埔头村对印川斋进行了修整,大体保存了清代书房的风貌,展示永春科甲历史,开设国学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霁苑书斋


霁苑书斋,位于永春县吾峰镇枣岭村龟仔寨角落。

据《藻岭林氏家谱》记载,枣岭林氏第十世林廷旻(字世和,号仁顺),生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卒于嘉庆十一年(1806 年),“居心温厚,处世和平,俭朴自持,友恭卓著,经营积累,颇以微赀雄闾里,身捐乡大宾冠带,肯构科第堂及霁苑书斋、新厝仔横厝。”其子林肇开(讳光知,字进祚,号鉴塘),生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卒于道光七年(1827年),“天性孝友,乐善好施,佐父治家,承欢养志,席丰羡之业,守俭朴之风,积赀巨万,周济贫乏。”“诸昆季或攻诗书,或习弓马,公之延师教督,克尽敬恭。”“嘉庆己巳年(1809年)捐例贡生。道光七年(1827年)构桂林堂,并扩大霁苑书斋。”

从族谱记载可以看出,林廷旻、林肇开父子均重视家族子弟的学习教育,建造并扩建霁苑书斋。林肇开的长子林振慎,“性情和坦,学问沉潜,究心词章,兼通韬略,以家计浩繁,佐父经理,辄困有司之试,捐入国子监南北闱太学生”。林振慎长子林昌赫,“居心坦易,陟世温纯,守约经营,克敦孝友”。林昌赫长子林请高,光绪二年(1876年)武进士,钦点卫守备。林请高的长子林宅京,光绪七年(1881年)取进永春州学第十一名;次子林璧京,武监生;三子林昶京,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捐武诸生,加营千总衔。林请高的孙子林子鳌,是光绪二十八(1902 年)举人,曾令永春县长、永德大游击司令;林彬卿是秀才,民国初年旅居马来亚麻坡,积极投身筹赈救国运动,1940年随陈嘉庚先生率领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问,1942年被日军杀害。

1930年,中共永(春)德(化)县委领导反抗地方军阀陈国辉的吾峰武装抗捐斗争,吾峰最后被陈国辉攻破,遭烧杀甚惨,桂林堂亦被烧毁,霁苑书斋幸得保存。

洋中书院


洋中书院,位于永春县湖洋镇蓬莱村洋中角落。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系洋中三落大厝“霞腾堂”的附属建筑。

书院墙壁上尚存有黄枝春的字画。黄枝春是清嘉庆年间举人,善书法。据说永春通往仙游古道白鸽岭头的碑石“白鸽岭”三字就是他写的。

洋中书院还是一处红色革命遗址。解放战争时期,闽中地下党在湖洋成立力行支部(后称湖洋支部),洋中书院是活动据点之一。住在洋中书院的黄家江烈士,是闽中晋南永游击队战士,1949年9月在湖洋湖城因掩护群众疏散而牺牲。

八斗书院


八斗书院,位于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

花石为郑姓聚居地。据花石郑氏族谱载,清康熙六十年(1721 年),花石郑氏十三世郑德祯创办八斗书院。有书房6间,回廊左端有濡墨池。民国年间,在八斗书院办起奇花小学,1932年改称花石公学。

八斗书院(奇花小学、花石公学)是永春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从1927年至1931年,中共永春县委委员李永康、中共永春特区委书记吴国清、共青团泉州特委书记李晓山等,先后在奇花小学担任教员或校长。1930年7月,中共福建省委派许依华(又名许泽藻、许义和、许侠夫,广东澄海人)、陈普济到永春整顿党团组织,重建中共永春县委,许依华任书记,以奇花小学为县委常驻机关。

2018年1月,桃城镇和县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在八斗书院布置永春革命历史纪念馆展馆。

碧溪书院


碧溪书院,俗称“九厅十八房”,位于永春县仙夹镇夹际村天柱山麓。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建筑面积约429平方米,有九厅十八房,抬梁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铺灰瓦。

碧溪书院的建造者为举人郑以騧,是进士郑良士的曾孙。他为给四个儿子提供一处良好的学习场所,于是参照当时科考的设计格局,建造了碧溪书院。书院有九个厅堂和十八个房间,故俗称 “九厅十八房”。其设计相当精妙,引流溪水从后面天井穿过整个庭院,再由前门流出,就像一套天然的空调系统,使得盛夏的书院分外凉爽,耳畔有虫鸣鸟语,还有流水潺潺的闲情雅致。

2018年,碧溪书院经过修葺,已成为乡村旅游和孩子们接受传统文化陶冶的好去处。

在永春乡野村落,还散落着不少书院,留待有心人发掘、品味其历史价值和人文内涵。

       □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