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耀桃源(之八)
来源:永春融媒 2022-07-26 15:23:28


五、文脉赓续(上)

清朝末年,科举废除,旧学转向新学,永春梅峰书院改为永春州中学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永春教育事业长足发展。2013年,永春县更是提出了“把教育办成永春人民的骄傲”的宏大目标。不论山区还是沿海,多少莘莘学子来到魁星岩,浸润濡染文化之灵气。

文脉赓续,绵绵不绝。百多年来,从永春走出了宋渊源、郑翘松、梁披云、梁灵光、林一心、陈明、林俊德、苏昌培、颜子俊、李铁民、尤扬祖、蔡尚思、刘兴土、余承尧、余光中、林连玉、吴作栋、刘抗等英才俊伟,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政治等领域大绽光彩。

1905年,清廷废除科举制度,各地纷纷创办新式学堂,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型。民国年间永春境内的中学有永春中学、崇实、育贤、润中、南湖、毓斌、力行等(崇实、育贤后合并为崇贤中学)。图为1941年9月永春县学校分布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永春知州李树敏在梅峰书院创办永春州中学堂,以州同吴佐熙为监督(相当于校长)。同年迁至州城内考棚,后再迁回梅峰书院。此后数易其名,先后命名为福建省立第十二中学、公立永春中学、福建省立永春初级中学等。1942年增办高中,规模扩大,更名福建省立永春中学。当时南安、仙游、德化、大田、安溪、同安、晋江、惠安、莆田等县均有学子前来永春中学就学,永春中学名闻闽疆,是当时福建省四所著名中学之一。1949年8月永春全境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收公办。1951年更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一中学。1999年被省教委确认为一级达标中学。

1949年秋省立永春中学高十组全体毕业同学留影纪念

崇实初级中学和育贤中学为教会在永春创办的学校。1933年,育贤中学停办。1938年,育贤校产全部并入崇实,从崇实、育贤各取一字,定名为“私立崇贤初级中学”。1948年秋,增办高中,改名为“私立崇贤中学”。1952年秋,收为公办,改名为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1958年并入永春一中。1992年复办,定名永春崇贤中学。

由于条件所限,许多新式学堂刚创办时,或由原来的书院转型,或寄办于家族的祠堂、古厝。图为石鼓镇桃场社区的颜氏家庙,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此创办上场鲁国小学。

位于吾峰镇枣岭村的林氏大宗祠上聚堂,1931年在此创办藻岭小学。1935年兴建新校舍,1936年完工,师生搬至新校舍,学校更名为正诚小学。1950年更名为吾峰中心小学。

位于石鼓镇东安村的苏氏祖祠崛内堂,民国年间为本村私塾办学点。1941年在此创办眉山小学,新中国成立改称东安小学,一直在此办学至1960年。

位于玉斗镇玉斗村的康氏宗祠,1931年在此创办玉斗小学,1941年改称玉坑乡东南区中心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一度作为玉斗中学的校舍。

1926年永春达埔鼎新、毓英学校五周年纪念

宋渊源(1882—1961年):五里街镇儒林社区人。1906年夏从全闽师范学堂简易科第一班毕业,入日本东京体育会兵事科学习。同年冬返永春,倡办永春州官立高初两等小学堂(桃城镇中心小学前身)和私立新智小学堂(后改为五里街儒林小学,五里街中心小学前身之一),任两小学堂堂长,并任永春中学堂(今永春第一中学)监学和永春州视学员。1909年春,再次往日本东京,进明治大学研读政治,同年晋谒孙中山先生,加入中国同盟会。历任福建省临时议会首任议长、等职。诱掖后进不遗余力,邑人余承尧、余超英、余逢时、潘节文、林怀瑜等都是其鼓励升学的。

1911年11月,宋渊源任闽南安抚使,发布《敬告闽南父老兄弟书》。

郑翘松(1876—1955年):号苍亭,晚号卧云老人。桃城镇大鹏村人。是永春跨越旧学和新学的典型人物。受知于梅峰书院山长陈佩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聘为梅峰书院教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取举人。进入民国以后,他长期担任永春中学(省立第十二中学)的校长,兢兢业业,劳苦功高,梁披云、蔡尚思、李俊承是其得意门生。新中国成立后受聘福建省文史馆馆员。主纂民国版《永春县志》,著《卧云诗草》。弘一法师赞他“博闻强记,尤长于史学,当代之名儒也”。“翘松诗词”与桃陵书法、桂亭织画并称永春“三绝”。

郑翘松题瞰青别墅诗,刻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北麓巨石上

郑翘松主纂的民国版《永春县志》



□林联勇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