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苏昌培 (下)
来源:桃源乡讯 2023-02-09 17:20:03

接上期)

苏昌培参加第四届中国永春芦柑节

回家与大家商量,母亲说:由你自己决定。姐妹弟都说:如果你不去,人家以为我们出身不好不能去;你去了,以后招工招生我们也能去……

公社秘书老陈挺同情我,力挺我去,他说:“我相信,像你这样的人才,不会永远呆在井下的……刚好这几天苏书记和老吴去泉州学习,如果他们在,肯定不放你走的……”再三权衡, 最后我决定“铤而走险”招工去天湖山……

据说苏书记回来,得知我招工去天湖山,很生气,问在家领导。老陈说,大家都推荐他走,我不好阻拦……

到矿山,我给苏书记写过一封信,一方面对他几年来对我的关心表示感谢,一方面向他说明我去天湖山的原因。他没有回信——那个时代,领导是不轻易给人家写信的。

苏书记当年带领大家开辟的“后房山平原”和“大兴岭平原”,先种植地瓜木薯等旱地作物,以后建起了厂房,现在成为三班镇工业园区了。

苏昌培代表省政府向颜彬声先生颁发“兴医利民”奖匾。(林联勇 供图)

与苏昌培一起两年,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三点:

一苏昌培自律廉政做得非常好。他在办公室工作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是用在深入基层检查指导工作上。他好像不会骑自行车,喜欢带上一根木棍或一支短竹竿下乡——一徒步当拐杖,二可打狗,少有人家陪伴;有时老吴陪他,也是走路;有时半路遇到大队的拖拉机,人家招呼他坐“顺风车”, “不用,不用!” 他也执意不坐,说,“我们走路,看的东西多,了解的也多。”他从不吃人家一顿饭,从不拿人家一棵草。锦山是离三班公社最远的村落,约10公里左右,一次他叫通讯员通知我与他同行,走路到锦山已经快十点了,到田间看晚稻苗情,回大队部听汇报已经是中午11点多了,大队干部要留我们吃午饭,他说:“你们不要煮,我来时已在公社食堂挂膳了。”我回到家里,已经下午快一点了。另一次,我和他去蔡径洞上生产队,刚好社员们冬至集体聚餐,队长社员们盛情挽留我们一起用餐,苏昌培也是拒绝。回来路上,一个陪同的干部开玩笑说:“苏书记,叫人家请客是不行的,今天我们是‘屎学枋捡到粗纸——碰巧’,生产队大锅饭也不差我们三双筷子。”“你这样说就不对了,”苏昌培严肃地看了他一眼,说,“因小失大呀!今天社员们是好意留我们吃饭,过后他们会怎样想怎样说?你可能认为一次不要紧,但有了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传到社会上去,影响会怎样?你们想过?”苏书记这样一说,我们都哑口无言,振聋发聩!

二苏昌培善于发现人家的优点,却很少背后评论人家不是。每次公社开会,苏昌培认真听取汇报,当听到典型介绍,或听到某人的优点,他就马上叫人调查了解,确认事实,就大张旗鼓给予表扬宣传。也有人向他打小报告,他静静听,不表态,也派人了解(不是一个,而是两三个),属于事实的,叫当事人到大队或公社,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属于诬陷的,他会找到受害者,对其进行鼓励,劝其放下包袱,不要担心;也找到诬告者,解释说明具体事实的真相,让其汗颜不敢再诬告。当时公社会计老林(德化水口人)坚持原则,工作认真细致,把公社的钱袋子管得严严实实的,结果惹个别人不快,向苏书记说三道四,说他家庭出身不大好,是铁公鸡。苏昌培仔细了解后,发现老林是位办事公正、大公无私的好会计,以后多次在各种会议上公开表扬,还委以重任。以后,再没有人敢诬告老林了;老林放下思想包袱,工作更积极了……

三苏昌培善于学习,善于思考。那时我经常晚上送稿件到公社广播站,每经过二楼会议室,总看见他在乒乓球桌旁看报纸看杂志;每去他宿舍,总看见他捧着书看。他读书看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善于思考和如何灵活运用。难怪以后坊间流传他初调到南安当县委书记一段时间,整天看南安县志,翻史书,了解南安县情。刚好总书记胡耀邦和李鹏部长(时任中央水利水电部长)到南安视察,胡总书记提问有关南安的历史、地理、文化、华侨、物产、气候等,苏昌培都对答如流,让胡总书记十分吃惊,不止一次对省委书记项南说:“小苏是个人才……”不久,苏昌培被提拔到莆田当市委书记。其实,这是苏昌培平时爱读书,善于思考良好习惯和长期积累的结果与回报,是历史的必然。

因为苏昌培全心全意为三班群众服务,工作勤勤恳恳,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不少群众有什么难处,喜欢找他反映解决。因为有苏昌培这样一个公社书记当领头雁,当时三班公社的政治生态很好,全体干部心情舒畅,团结一条心,同心协力,把三班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成为德化乃至全地区的典型。

尾声

原大兴岭人造平原,现已成为紫云开发区。(郑宝国 摄)

我在天湖岩矿井起初当掘进工,以后学校缺教师,到矿井小学当教师。1978年8月,我与他人对调到德化城关小学教书。

1978年暑假,我回五里街度假,那时五里街粮站重建,拆掉我们的房子做脚手架,安排我们暂住民生路刘厝巷旁的店楼(即李尧南楼房)。那天我走出门口,发现对面林华敦(原桃城公社书记)送苏昌培从店门口走出来,苏昌培一看到我,忙喊:“梦如!”我忙迎上前与他打招呼。苏昌培半嗔半怒说:“你偷跑去天湖山,也不跟我说一声!”我说:万般无奈,为了姐妹弟前途去的。聊了一会儿,最后苏昌培说:“当老师好,好好工作,以后有什么,多联系……”

可是以后,我没有给苏昌培写信,也不敢再见他。为什么?因为我的家庭出身背景和自己的性格、文化、爱好兴趣诸多原因,我早给自己定位:我是不适宜走仕途的,只能当一名普通教师。如果我跟他经常联系,他一定很关心我,势必会培养提携我,会让他花费很多心神的……

但我的心里,永远掂记着他——在我插队最憋屈、郁闷、迷茫的那段日子,是他大胆使用我,暗中关心我,真心想培养我——虽然他与我不是很亲近,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我无比感动感激,永远铭记在心!

 作者:郑梦如

责任编辑:蒲远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