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披云:终生投身爱国进步事业
来源:永春融媒 2023-05-15 15:17:19

梁老长我几岁,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他惨淡经营,创办了泉州黎明大学,为祖国培养建设人才,在海峡两岸以及华侨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陈嘉庚第二’。道德文章,彪炳寰宇……”著名学者季羡林这样评价梁披云。

梁披云博学多才,学贯中西,一生爱国爱乡,矢志教育,诗书双绝。他一生以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富强为己任,为了抗日救国曾被通缉、遭暗杀、坐过牢,被驱逐出境;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70多年间坚持在海内外办学,为家乡文教事业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作出卓著贡献。

□泉州晚报记者 黄宝阳(图片来源:泉州晚报社资料图片)

梁披云

人物名片

梁披云(1907—2010年),祖籍福建泉州永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诗人、书法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侨领。全国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曾任澳门归侨总会主席、厦门大学名誉教授、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华侨大学副董事长、黎明职业大学首任董事长兼校长等职。

受儒商家庭优良家风滋养

1907年,梁披云出生于永春县吾峰镇蓬莱巷(现吾峰镇吾顶村)一个亦儒亦商的名士家庭,父亲梁绳基作为他人生的第一个良师,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绳基是清末的秀才,却立志当一名新学传播者,从福建全闽法政学堂毕业后,执教于永春梅峰书院。两年后,因目睹战乱与苛政,决定弃教从商。经商中,他为人忠厚诚信,深得伙伴拥戴和客户支持,所创办的“金泉兴”成为永春县四大商行之一,1923年,他还到马来亚柔佛投资开发数千亩橡胶园,成为“永春县到上海和海外投资的第一人”。

梁绳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他经商有成后广济贫苦,不仅帮村民缴纳苛捐杂税,开设“平粜局”,还帮助家用匮乏的教师和升学无力的青年。他在家中办私塾,广收贫寒学子入学,又在家乡创办“进化小学”(今永春县吾峰镇南阳学园前身),捐白银千两给省立第十二中学(今永春一中)盖教学楼等。

梁绳基十分敬仰陈嘉庚倾家兴学的义举,有向其学习办一所中学的构想。1922年,他将梁披云送到集美中学就读,期望他能子承父志。

从小就浸润在急公好义、重教兴学、笃志好学等良好家风中的梁披云,受到“科学”与“民主”思潮影响,激发了满腔爱国热情,进入集美中学不久,便因参加集美中学第二次学潮遭开除。1923年,他考入武昌师范大学英语系,后因奔父丧而辍学。次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大学,受业于右任、瞿秋白、邵力子、陈望道等名家。

21岁任校长踏上漫漫办学路

生逢乱世,出身富商家庭的梁披云没有独善其身,而是终生投身于爱国进步事业,将“让中国人过得幸福,让中华民族更加强盛”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目标。他考入上海大学的第二年,“五卅惨案”爆发,他积极参与宣传反日活动,声援上海工人罢工,并奉学联之命南下福建、广东宣传反英、反日活动。1926年,梁披云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为达到“师夷以制夷”,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目标,当年夏天,梁披云东渡日本,进入东京日语补习学校学习,并旁听东京早稻田大学部分课程。1928年,他从日本返回厦门,主编《民国日报》。

1939年,梁披云(前排左)首任马来亚吉隆坡中华中学校长时,与教导主任陈君冷(前排右)等教师合影。

很多人21岁时还在迷茫徘徊,而21岁的梁披云已参与创办黎明高中并担任首任校长。1927年初,避难到泉州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倡议泉州创办一所平民高级中学。随后,地方民主人士许卓然、秦望山发起创办黎明高中,公推梁披云负责筹办并主持校政。

梁披云主政黎明高中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反日救国活动,举办民众夜校,开展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军阀豪绅欺压百姓等社会活动,该校成为当时泉州爱国民主学生运动的领导核心。

在梁披云过人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的感召下,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到黎明高中任教,如巴金、鲁彦、丽尼、吕骥、张庚、卫慧林等几十位全国蜚声的作家、学者、科学家,使“古城风气,焕然丕变”。

为革命九死一生颠沛流离

为抗日救国,梁披云曾被通缉、被关进牢里,还曾遭暗杀,两次被驱逐出境,一生颠沛流离,但他始终无怨无悔。

梁灵光(中)、李尚大(左)追随梁披云(右)的办学之路

除了担任校长,梁披云还当过县长,造福一方百姓。1933年,十九路军入闽,26岁的梁披云应爱国将领、时任福建省主席的蒋光鼐之邀,先后出任惠安县长、永泰县长及兴泉省顾问。当时惠安形势复杂,社会问题多,他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上任3个多月,解决了两大社会难题:一是将地痞流氓法办入狱,二是解决了长期困扰惠北的两大宗派械斗问题,受到广大民众爱戴,获赠“政通人和”牌匾。

1934年,黎明高中因为揭露当时的黑暗统治遭当局勒令停办,且由于参与了蒋光鼐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梁披云被国民党通缉,只得应南洋好友邀请,南渡马来亚,在吉隆坡尊孔学校任教。

流亡没有击退信仰,此后的6年间,在海外,梁披云不断受到当地殖民政府的刁难,只得被迫辗转于各地,但他走到哪里,学校和报刊就办到哪里,进步思想和爱国思想就传播到哪里,不遗余力声援抗战、弘扬中华文化。

1940年4月,梁披云参加陈嘉庚率领的南侨回国慰劳团。返马来亚后,遭柔佛政治部拘禁4个多月,后在陈嘉庚等人的多次交涉下才被释放。1942年,马来亚沦陷后,他辗转回重庆。次年,他应朋友之邀回福建,因为他在海内外的声望,国民党任命其为国民党福建省党部书记长。1944年至1949年,他先后出任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国立海疆专科学校校长和福建省教育厅厅长。

深受国民党“器重”的梁披云,却丝毫不珍视自己的“前途”:在海疆专科学校多方保护革命力量,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活动;在教育厅厅长任上,暗中支持1948年夏“福州四院罢教、罢课、罢研、反饥饿斗争运动”。

1949年,由于他积极参与和推动反对征兵征粮活动,设法为遭受宪兵和特务迫害逮捕的进步师生申辩、担保、帮助逃离,国民党当局又获悉其胞弟梁灵光为新四军高级干部,特务头子毛森便下令暗杀梁披云。所幸执行暗杀令的特务曾被梁披云救过,冒险为他通风报信,后在学生及友人的帮助下,逃出虎口,潜赴国内香港,以及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等地。

再次走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梁披云仍无怨无悔。梁披云之子梁叔螭回忆说,小时候,父亲有空会带他们到当地的华侨公会看中国电影,告诉他们中国是怎么样的,要爱国,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全力资助逃亡到海外的革命者和研究华侨关系的学者,有时还会把人接到家里住,甚至一住好几年。有些客人,不仅我们这些子女不认识,连我母亲都不认识。”

在全世界“传播春天的种子”

“我一生有很多机会,或步入仕途,或成为商界名流,但是父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永远也抹不掉。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教育的落后,中国的崛起寄望于教育的振兴。”除了受父亲的影响,求学期间陈嘉庚、李光前翁婿倾资办学的高尚情怀也对梁披云影响深远,坚定了他“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理想,他坚持在海内外办学70多年,几十年如一日为弘扬中华文化教育事业而奋斗。

黎明大学董事会成立大会

梁披云在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都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和发展华文教育。在流亡海外期间,他以学校为基地,为声援祖国抗战,积极开展抗敌后援会工作,激发华侨同胞的爱国热情。从南洋的多所中学到国内澳门的澳门大学、澳门福建学校,故乡的南阳学园、黎明高中、黎明职业大学、华侨大学及省内的福建音专、海疆学校、厦门大学等,无不倾注了他大量心血。

梁披云善于总结经验,精于研究,既继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又融会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在各个社会历史时期,教育思想和理念都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他因地制宜积极推行平民教育、抗日救亡教育、华侨华文教育、海疆教育、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爱与法教育,他最强调“德”的教育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因为长期倾资兴学,梁披云一家人生活并不宽松,有时甚至堪称拮据。梁叔螭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家里生活费时常无法按时寄到,他靠奖学金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只要学校有需要,他都很大方。家里木地板要打蜡,他舍不得花钱请人,两个老人家趴在地上自己打蜡,说能省则省。”

梁披云(左一)拄着拐杖实地勘察黎大新校址

梁披云不仅自己倾资办学,还广泛发动华侨募捐,他提出“思本、爱本、固本”的倡议,号召海外侨胞捐资兴学,得到海内外乡亲积极响应,李尚大、梁良斗等一大批侨胞纷纷将大量侨资寄回国兴办教育。“他一接到学校的求助,就跑去新加坡、马来西亚找华侨募捐,我和姐姐们有时会开玩笑跟他说,你不要太经常去找人家,不然人家看到你都要跑了。”梁叔螭的妻子说,每次梁披云都会认真回答:“没关系,该去我就要去。”

梁披云40多岁便患有风湿病,虽然身体不好,但他60多岁在奔走,70多岁、80多岁还在奔走,家人不忍心便一再劝他,他始终没有停下。

黎明教育群,是梁披云办学的起点,也是终点。1981年,74岁的梁披云广泛联络海外侨亲和原黎明师友,在黎明高中旧址发起创办黎明学园,尘封50年的校史再次续写。三年后,黎明学园升格为黎明职业大学,77岁的梁披云再次充当起黎明职业大学发展的引路人。

黎明职业大学全景

拄着拐杖爬山选校址,顶着烈日考察学校建设,远赴海外募集基金……能给的、能做的,他都毫无保留,直至年逾九旬,他深感有心无力才把担子卸下。

学贯中西诗书双绝

梁披云天资过人,自幼受家学熏陶,手不释卷,奠定了扎实的古典文化功底。加之青少年时期受业于名师,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会7国外语,特别在诗词、书法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在海内外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梁披云书法作品(翻拍自《梁披云全集》

从小酷爱书法的梁披云,在上海读书时,得益于忘年之交的书法前辈、商务印书馆编辑刘旭文指引,授予一大批碑帖。他长期用心临摹练习和钻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渐得各门书法精髓,终于形成了自己苍劲古朴、凝重沉厚、别具一格的体势。饶宗颐、潘受、季羡林等名家高度肯定,饶宗颐评曰:“君自幼工书,意气风发,爱好书迹,四方搜求,锐意临写,而笔法操纵,骨力高骞,出入于北海、海岳、鸥波之间。乡闾岭峤,题写殆遍,人咸奉为圭臬焉。”

梁披云精于国学、诗文,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感时抚事,清新俊逸,意境深邃,兼具抒情诗灵秀委婉和史诗厚重雄浑的特色,山水诗中更是诗中有画,被海内外诗坛尊为“古体诗和山水诗的高手”。他的《雪庐诗稿》1992年秋出版发行,引起国内外文坛强烈的反响。

1985年,梁披云主编《中国书法大词典》(上下册)、《中国书法大字典》。(翻拍自《梁披云全集》)

梁披云还担任过多种知名刊物的主笔、主编和创始人,长期为书法教育、书法普及作出积极贡献。1974年创办《书谱》杂志,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弘扬了中华书法艺术;1984年主编出版全国第一部《中华书法大辞典》,作为一部集介绍与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专业辞书,成为研究、考索书法艺术的瑰宝。

1966年,梁披云受廖承志的指派,到澳门负责归侨工作。他废寝忘食,妥善安排因排华、旅居国战乱纷纷逃往澳门的印尼、柬埔寨、缅甸华侨。晚年移居澳门的梁披云始终心系祖国,深切关怀桑梓教育和福利建设,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和祖国统一大业,并为祖国经济发展引进外资作出重大贡献。

2001年和2007年,由于在个人成就、社会贡献和服务澳门方面的杰出表现,梁披云先后获得澳门特区政府的银莲花荣誉勋章和大莲花荣誉勋章。

来源:泉州通客户端

责任编辑:蒲远宝